課程概說

就由觀察生活中的建築場域的開口(含窗、門、建築物中所夾出來的光影變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光影、比例、構造』在生活中的影響。
第一週:發現光影、構造—
讓學生一起觀察太陽光在不同時間、地點會有不同的光照程度,而開口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陰影的變化,對應人的生理時鐘,接著請同學分組找尋在室內、外不同時間點、不同方位自然光照角度(如學校內的廁所、走廊、迴廊、教室..等)及照射狀況,歸納整理後分組報告。
第二週:百變光影
一、介紹光線在不同地區因天候、緯度等,造成不同地方開口的位置、高度等關聯,讓光如何進入建築中。
二、觀察在不同的情境、太陽角度開窗位置(客廳、房間、廚房等)狀況與室內、外窗戶開窗比例大小、在建築物中有許多不同會有因日照而產生光影變化的地方(如:樓層與樓層中間、樓與樓中...)請同學們發現並探討因不同構造而產生不同的組構方式。
三、不同的開窗比例大小、不同開窗形式、不同的建築物樓層構造對於室內照明、空氣流通、視野景觀等影響。
四、探討木造建築會使用木雕花窗或是隔柵作為室內光影的呈現、玻璃磚貨花磚所造成的光影變化不同等的討論。
第三週:空間與窗-內外空間感受
一、嘗試觀察並拍攝學校及一般民宅、醫院等不同功能的建築立面,分組分析開窗與牆面比例及建築物與建築之間的光影變化,思考因為哪些比例與構造,形成這樣的光影效果,分析探討室內外自然光源和建築物、開窗、可能產生的陰影之間有何關聯性?
二、使用網格格線圖,請學生選擇自己拍照的一片牆面將尺寸畫在格線圖上,並依照自己喜好調整牆面尺寸,分組報告為何會如此調整。
三、嘗試透過窗戶牆面比例配置,來探索開窗與生活場域的關聯。
第四週:光影小試1
一、將上週已經調整過的牆面圖,分組使用容器,嘗試堆疊、排列、置放於陽光下,並規劃的不同容器的開窗,置放於太陽光下,紀錄出容器內外的光線變化,探討太陽光線在容器內外及容器與容器,因為不同的構造方式與開窗比例產生不同的效果。
二、設定場景,如果這個容器不同的情境之下,窗戶會有何不一樣的調整,嘗試製作。
第五週:光影小試2
一、紀錄光影變化之後,思考如果身處在這些空間中,將如何配置窗戶選擇不同的遮陽方式,如:窗簾或遮陽帆布等,使室內的熱度降低,光照度不至於太強烈,將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及製作遮陽工具或設法隨著影子移動工作區域等等。
二、思考隨著太陽光位移,設計可調整的遮陽工具位置。設計完畢後,放在太陽光下紀錄當光線照射到這片牆,內側光影會有何不同變化。
第六週:分組發表作品及相關心得與發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了解光影在不同建築構造因開窗比例大小及周遭環境影響而有不同的規劃。
  2. 能了解室內、室外『開窗』所造成的日照光影效果對整體的空間影響。
  3. 光線在不同地區因天候、緯度等,造成不同地方開口的位置、高度等關聯,讓光如何進入建築中。
  4. 觀察並拍攝學校及一般民宅、醫院等建築立面,分析開窗與牆面比例。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校國中部校園內的窗戶與空間規劃統一一致,國中部學生在觀察光影時較無法立刻感受,須透過大量引導,學生方能有想法。
    高中部校園建築,因建築年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開口及造型變化較大,學生能立刻覺察走廊遮陰與構造間的關係。
  2. 過程加入空間規劃的部份,搭配光影開窗,更能讓學生真切思考相關內容,國中部實施過程中為配合國中部美術班畢業展覽,
    導致製作時間因而過度冗長。高中部未有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