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 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著重版面設計,討論字型、比例感並運用於海報設計,強調美感在版面中的重要性。
透過家鄉色彩的採集與組合欣賞家鄉自然人文之美,製成手工肥皂於校內義賣。
透過圖樣構成美感、色彩組合、模擬設計,跨領域探索花磚歷史中的巧飾妝點。
運用「構造」、「結構」美感,進行鋁線創作。先探索線型結構,設計小魚吊飾,最後結合色彩,設計專屬捕夢網。
課程以校園觀察切入,以質感與色彩兩元素作為視覺元素併呈拼貼,深入以自然物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造形/色彩模仿再創,帶入自然物水彩調色主題挑戰。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就由觀察生活中的建築場域的開口(含窗、門、建築物中所夾出來的光影變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光影、比例、構造』在生活中的影響。
本課程以 「結構」為主軸,讓學生理解不同材質、材料所產生支撐力的結構是什麼, 並引導學生用眼睛 去看、心去想、去觀察穩定結構的特性和功能,思考形成結構與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將安全教育議題融入教學色彩原理裡。 具備色彩原理和運用能力,以色彩符號進行溝通傳達。透過課程觀察環境中安全標示、配色與其用途,建立安全意識。
學生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再進行聯想思考質感轉換的意義與想法。蒐集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物件,以呈現質感紋理來強調主題。讓質感採集融入在微型版畫創作裡。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 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My smile Your smile Our smile
因常戴口罩,同學間對於彼此心情,性格理解更加困難,藉由此次的色彩創作,讓同學們可從作品呈現去理解彼此。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探討花束的包裝中驗證,思考何為主、何為輔,理解並運用色彩之間的關連性,即為風格的表現。
透過色彩、文化的採集,結合皂化反應,製作屬於澎湖社區色彩的水磨石手工皂。
提取環境色彩,重組分析色彩後,以壓克力、滴膠等色彩創作活動,體驗色彩於異材質間的流動變化。
質感轉換課程:啟發好奇,建立資料庫,創作【青山質感拼圖】,融入美感教育,深化美感體驗。
友善校園課程:運用「色彩」探索校園,解決「窗殺」問題,學生設計「點陣」窗貼,美化窗戶,保護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