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模擬校園空間進行配色試驗,過程中加以評量,觀察其是否具備基礎的色彩計畫知能與美感素養。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構成為主的課程,透過此次課程,引導孩子從一開始透過觀察校園中樹木的安排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樹木及綠地還有道路配置位置與比例差異。
以構成元素轉換點線面為主。從讓學生好奇進而分析食物。以單一零食擺盤練習,然後配 2 種以上食物元素、粉、粒、線⋯⋯等構成。接著挑選搭配(形狀、質感、色彩),在一次次地重組食物物件、學習單(設計與計畫)的調整與學生分組討論,在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課程中有活動、實地採集、實作、講述、討論與引導,希望多方面能讓學生增加配色與擺盤的綜合美感思考。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
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比例美,再用比例不一的塊面和相同的文句,練習配置上去的感覺差異,筆記的尺寸和課本、書包的比例關聯,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大小很重要。
本教案希望學生能察覺生活中各種質感的感受,與其在服裝及社會情境中的應用,最後利用光雕投影軟體,讓學生體驗質感的視覺遊戲。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仔細觀察原住民各族群服飾文化色彩,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畫面佔的大小比例,提供不同的明暗、深淺色彩材料,讓學生覺知色彩與美感關係,運用在設計作品,透過有秩序的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藉由平面的紙張摺出立體感,使紙的摺痕能夠改變力的運行方向讓學生明白「紙」的力量。利用摺紙技法將皮革摺出立體結構,製作出立體結構的皮物件。讓學生了解摺疊的力量。
以「生活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探討色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簡易的水彩工具練習調色與平塗技法,同時學習色塊構成與色彩搭配等相關知識,最後將所學相關知識與技能轉化成點綴生活的藝術作品。
運用美感構成,對於漸層、對稱、均衡、韻律等美的形式的講述、引導及討論,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去感知美的形式原則,並將這些形式原則運用彩繪,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水果形象之中。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明管急轉彎」課程,激發學生想像與創造力,透過動手組合金屬立布、塑膠管、彎頭、三通、四通接頭、小輪胎等套件,學習物件構成,完成兼具實用、堅固與美觀的展示架。
進行教室環境色彩的觀察與「色彩改造提案設計」,透過減法設計思考,實驗教室色彩及秩序感,調整合宜而美的教室情境,滾動式的修正討論並進行分組動手做的歷程。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學生能夠藉由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引發,設計一只具有意境的書籤。 思考不同材質接合,從過程中學習美感構面「質感」、「構造」,並輔「比例」和「構成」。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