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希望從學校環境中的質感觀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自然物與人造物中探索質感。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從日常周遭的建築、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分析討論結構物件與環境的關係。並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撲克牌建築作品,進行卡卡疊實驗。
學生利用手繪色票完成蔬果明信片,配合排版教學加上slogan,行銷當季蔬果。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後,運用手機APP進行圖像性的質感創作。
將本校陶藝特色課程中之陶瓷創作與epoxy結合進行異質相生—紙鎮創作,作為學生質感美感試驗。
學生利用油土蒐集3種以上質感拓印,進行翻模及水泥灌模,完成質感水泥文鎮。
學生將台灣鳥類遊戲牌卡融入半島桌遊地圖,觀察「色彩」在半島桌遊中的關係。
學生藉由水彩調色渲染,將專屬枋寮記憶的山海意象暈染於水泥盆栽上。
學生從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中感受比例之美,並了解何謂「同質異感」。
學生運用美感學習構面中的構成美感,規劃版面秩序美的構成,製作攝影作品。
學生截取樹枝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製成樹枝筆,感受比例的美感。
學生將印章設計的構成圖案,排列於飲料杯袋並自行車縫飲料袋作品。
學生設計多面體盆器並製作盆器,挑選植栽搭配,呈現每個人創作的獨特氣質美感。
學習大自然結構的簡化原則,進行纏繞畫的基本元素應用創作。
以校園中之樹木殘枝,搭配金屬材質,完成合乎切身之用的桌上型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