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野餐趣」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食物與空間」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學生們利用攝影紀錄,從食器、食材的搭配開始,探索美的生活布置。
由發現問題,到提出改善策略。從學生私領域開始,重新組構個人空間面貌,進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提昇教室公領域的美感為目標,重新形塑教室環境。
透過生活環境中的實例,讓學生得以慢下腳步去觀察與發現街區之美,以提升對於學校、對於社區以致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之認同。
從生活中搜集並轉化圖像進行絹印版畫製作,讓學生實地感受色彩的運用、圖與袋子間的比例、構圖的構成、與絹版的質感。
以校園環境為實際範例,透過實際案例的修改經驗,讓學生從切身生活體驗感受美感存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課程設計從觀察,了解花的結構,再引導學生去變化表現,最後完成與花相關的創作。
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讓學生思考圖案構成,練習排列成具有秩序性的美感畫面,並印製以秩序為主題之連續圖案構成的明信片。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從認識各種質感,強化質感運用之經驗;再從校園中抽取色彩,表現校園特色為題的平面創作。
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本美感課程與職業學校之商業、資料處理等學習作連貫。
美感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本課程設計希望透過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課程之進行,幫廢棄玻璃瓶找到新用途,賦予新生命。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
美感從生活的體驗而來,也當用於生活!而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透過認識色彩、挑選顏色和配色的練習,能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知道色彩間的關係,並且能理解顏色的存在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