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學校規劃「我的未來宣言」吊飾,以皮件製作帶入比例、色彩、質感教學。
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以各種各種材質來表現麻繩球的表面質感。
帶領學生發現校園的鋪面材質,觀察其紋路,理解質感在不同場域中如何適切運用。
從生活可見的植栽,以植物染的技法,讓學生發現天然植物的質感與色彩。
從生活可見的植栽,以手抄紙的方式,發現天然植物的質感與色彩。
將戲曲圖案以凸版製成藏書票,透過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
學生踏訪戲曲故事館,認識戲曲文化並設計編排手工書。
引導學生觀察花朵結構,進而思考比例、構成美感,以不同材質創作個人質感花朵。
利用點線面思考鐘面、指針與刻度的比例,並思考錶帶質感呈現,完成手錶作品。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以收納問題為出發,希望嘗試運用水泥、木頭等媒材,設計可合宜收納文具的器物組合,營造書桌的質感風景。
將物品質感顯微放大,簡化圖形後以膏狀的披土等媒材進行平面至半立體的質感紋理構成練習並佈展。
學生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參考安妮新聞圖文架構,編排製作夢想計畫版面。
經由觸摸體會質地的差異感受,思考材料與質感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質感的運用原理。
藉由觸摸與創造,讓學生理解材質經過形塑後,會呈現出不同的質地視覺效果。
學生從穿搭選物的練習,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整合美感要素設計視覺圖像海報。
讓學生紀錄並改變各種物品的質感後,運用不同質感選配餐墊,創造風格表現。
同學們平時上的是美術,也就是視覺藝術,已具備的視覺藝術的基本認識及技法,此次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發現質感的存在,體驗生活中的質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