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植物在自然環境生長與盆栽栽種形態異同,透過質感調和、顏色搭配等,討論盆栽擺放的美感。
運用黑白圓點、加入色彩讓學生練習構成編排,以「光影簍空」的構成為主,運用於燈飾設計上。
結合食材的色彩、質感及口感,以視覺饗宴連結味覺饗宴。
透過圓點貼紙名片設計及比例感學習工具的海報版型設計體驗活動,探索比例概念。
延續上學期紙衣飾設計,聚焦從植物汲取美感元素,以壓印的構成方式修改衣飾,結合異材質,試著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了解恆春在地蔬果與食材,參照食農教育理念,製出一種在地食材「彩虹蔬果誌」。
用校園鳥類動物為主題,將圖樣簡化,並利用反覆的形式,設計生態保育特色書套。
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貼圖是年輕世代的日常。應用設計思考理論讓學生畫出貼圖設計,讓圖像與人溝通。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讓學生發現開發軍眷村的美,推動屏東在地化,利用勝利星村相關元素,創造作品。
以黑箱作為三度空間,規劃點燈、嵌入或懸吊佈線的可能走向,營造視覺構成奇想。
第一階段為建立「構成」基本概念、初步探索造形構成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第二階段為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聚焦於校園情境攝影。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感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 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
透過身體尺寸測量、環境色的採集、圖文編排,製作自我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