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光的進行曲 2.0
課程以「構造」美感,運用板材和線材(瓦楞紙、西卡紙、描圖紙、鋁箔紙、麻繩、鋁線等),透過彎、折、捲等方式造形,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式組構。結合燈光投射光影,創造「光之罩」作品,展現「構造」美感。
文創袋著走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意,是重要學習目標。
基本設計 (高二跑班選修)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畫龍點晴的美感素養課
封面的羅馬字體設計,規矩而美觀。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呈現秩序感。同時,探索美學的可計算理論基礎。課程包括胸章和電燒作品製作,學生可自由設計圖案創作藝品。城市空間設計實務以中正紀念堂為場地。利用限高效果,呈現突出效果。透過顏色的等高線表達平面圖的高度差,像地形圖般視覺化資訊。
美感光・隅・構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中⼈⾯紙盒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