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職人的工具袋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明管急轉彎
「明管急轉彎」課程,激發學生想像與創造力,透過動手組合金屬立布、塑膠管、彎頭、三通、四通接頭、小輪胎等套件,學習物件構成,完成兼具實用、堅固與美觀的展示架。
與種子相遇
從認識校園中的花草樹木開始,討論校園植物的種類、花季色彩、果實、種子的不同樣貌,撿拾果實與種子,感受校園植物生態之美。老師介紹利用種子創作的作品,並解說如何運用構造方式,組合出「種子」作品。
五行磚情
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進行約邊長8cm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
光的進行曲 2.0
課程以「構造」美感,運用板材和線材(瓦楞紙、西卡紙、描圖紙、鋁箔紙、麻繩、鋁線等),透過彎、折、捲等方式造形,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式組構。結合燈光投射光影,創造「光之罩」作品,展現「構造」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