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生活與藝術家作品的構成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調整原有設計,體會幾何與簡化的應用、圖形組合的安排,試驗與發展小組的鑲嵌規則,於實作中探索構成的可能性。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先觀察自然庭園景觀照片與日本枯山水構圖欣賞庭園設計,再利用綠色圓點貼紙排列組合練習主從關係。並從校園中尋找春天的植物、苔癬記錄規劃與苔球主體構圖的主從關係,待苔球主體的製作後,再為自己的苔球盆景增加校園小花小草及苔癬,創造出苔球盆栽的微觀世界。
從家裏出發,設計日常生活旅行地圖,運用繪圖軟體簡化顏色,重新呈現地圖風貌,以旅行桌遊設計概念,討論其美感要素。
學生找尋自身最有情感的生活景點,將簡化的圖案轉印在不同質感的布料上,將景點製作成各式質感的立體移動物件。
討論構成美感如何實際運用於攝影及生活中,學習取景、人物位置構圖概念。
引導學生觀察校園中有哪些構成元素,與之轉換成圖案樣式運用於版畫圖案設計中。
以手繪葉子、電腦資訊能力鋪排形成印花設計,實踐構成的美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主從關係、整齊與韻律、對稱與平衡的構成方式,在最後舉行下午茶時間實際享受體驗自己創造的生活美感。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並帶入部分「比例」的概念,教師以職人一日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由文字摘要到工作時數圓環圖,再由圓環圖轉化為比例索引的概念。
利用「構成」為主題構面,兩個以上物件擺在一起,就會有構成的問題,先以一「配置」作先前的KIT練習,讓學生了解何謂「重疊」、「連接」、「分離」。再來懂得畫面中所謂「調和」與「對比」的造型概念。
「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彌遺、無所不包的地圖,而是一張屬於他們生活空間、結合自然與文化觀察的地圖,甚而,透過繪製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透過美感練習工具體驗構成的各種可能,了解構成的概念與運用,提升個人的美感 品味,並能將此體驗到的美感原則運用於海報文字編排設計。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卻與自然逐漸脫節。課程從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探索,引導學生漫步校園出發,觀察校園裡大自然的元素與人為環境的對比。
利用「秩序」這個產生美感的一切來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美與不美。
運用圖片與文字的發散、聚歛、多組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一起擺擺看、分組共同討論, 釐清構成能依循的邏輯,尤其是主從關係的構成、訊息分割的構成。教師提供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板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最後結合構成的規範等問題,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從生活中發現「構成」無所不在,以書包分層整理,認識構成的意義。
「許我一個職業名片-生活美感力」的課程設計,首先從『行業名片』美感觀察力活動開始,訓練對學生的美感經驗觀察描述能力;接著從秩序練習~重複單一、整齊韻律的幾何-色彩漸層排列練習;接著以比較法練習字型的分類與比例搭配;再接著進行色彩與行業對應的練習討論;再接著讓學生進行線上軟體的名片排版分析試驗;最後再進行各類紙材的質感印刷與討論。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引發學生對於「構成」存在於生活環境中的覺察。
觀察教室公佈欄設計,發現色彩配置與排版構成還有改造與調整的空間
以構成中的運用組合、主從關係與秩序等概念進行圖像擺設,選擇適宜的構成圖像。
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大致可分為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因次利用構成的特性,讓學生從簡單的kit練習、對稱分割及主從的練習中,體會構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