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東西不可能單獨存在,「當物件堆放在一起時,如何放才好看﹖」是個常令人傷腦筋的大問題,期望透過本課程設計實施,讓學生學習經由物件的選擇、排列、置放的方式,使視覺畫面達成和諧、有層次秩序,並產生令人愉悅的美感。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挑戰在教室的一角呈現餐會的取用區域,能規劃一個「視覺饗宴」,在有限的材料中以構成(主要)配合食物組合的特性,讓學生挑戰構成是平面的構圖與立體組合的總稱,利用形式的點、線、面、體組織現象組成彼此呼應的形式。
從「學校色彩調查」、「學校代表圖像構成」的歷程,到「logo解讀與美感剖析」。
培養學生理解並欣賞「好讀」的版面,從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開始,養成對於人文事物或自然環境的美之敬重,進而提出建議及創造。
以學生生活中的文具與書桌引導,讓學生觀察、分類並做整理,從而注意到物品的形狀與類別。再以構成中的「平衡」與「主從關係」為主軸出發,運用點線面的基本元素,引導學生轉換到情感層面,如安定、活潑等畫面構成,並將之運用在淋醬、餅乾擺盤。最後,舉辦溫馨的同樂會一同享受美的饗宴。
分析商標中色彩的使用,嘗試做色彩的不同搭配效果。並使用配色練習,挑選適合自己的代表色域。選用適當的配色,在包裝上傳達色彩感覺的意象。
本課程盼學生重新審視生活中常閱讀的文本,以使用者為出發點,運用平面設計與構成的原則,重新設計出符合內容與主題,詮釋創作表現書封。
課程中由秩序感知到觀察校園生活周遭中秩序的應用到教室空間規劃整理。
觀察周遭的事物(自然、人為),找出對稱圖形(臉譜、標誌或是文字)。
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操作比例工具,能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
從報紙版面設計解構圖文構成,學習編輯具有秩序美感的平面設計,結合情意素養課程,將家族故事匯整成專屬的家族報。
讓學生從操作KIT中體驗構成概念,也理解物件擺放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構成之美。
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教學。
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觀察日常所見的文字構成,結合攝影畫面構成的練習,最後製成單頁明信片。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
嘗試拆解文字筆劃線條進行位置的挪動、調整局部物件的的放大或縮小,進行設計草圖繪製,並從中感受物件(線條結構)間的關係是否均衡。
本課程以名片排版活動結合美感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用品,期待學生將使用基礎的電腦操作活動,自由實驗探討各種美感呈現的可能性。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期望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心意與堅持,只要在生活中多帶入一些對美感的堅持與積極,便能引發未來社會生活美感提升的機會。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本課程則是透過畫面的構圖與排列來呈現視覺美感的平面饗宴。
從名畫及大自然美景的欣賞開始,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山巒的層次,欣賞並認識名畫。接著導入生活中事務的構成的美感,例如生活中整齊的收納,舒適的擺設,美食的擺盤;認識並欣賞對稱、秩序、均衡等美的原理原則,開始在美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拆解,然後進行對稱性、秩序性的、均衡的重組,讓同學們了解到構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