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希望學生運用自然界各式質感結合造型物並兼具美感,體驗視覺質感、觸覺質感建立個人質感記憶資料庫。體驗對質感之美經驗,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帶領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腳下的各種地面材質,感受其溫度,觸感等。進一步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地面材質的認識與感受,轉換為文字表達能力,連結環境場域,成為自己的記憶質感。
建立對於質感構面具的初步概念,.對於身旁事物能深入觀察其質感,描述材質與特徵。
試著以挑選的質感材質來進行手機殼設計,並說明此手機殼的質感表現、適手感程度與使用的情境。
認識結構與質感之美與時代價值觀,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線狀結構與質感變化。
運用案例分析結構構面的探討,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杯套好拿及平衡,也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藉由不同材質的體驗,進而體會到「質感」除了視覺效果以外,尚有觸覺等連動關係。
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紙材,讓學生從探索紙張的質感,並試著選用不同材質做襯紙的搭配,開啟質感經驗。
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讓孩子重新認識台東這塊土地的質感與色彩,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本課程設計先透過觸摸,客觀地認識與描述質感,再將質感感受延伸至色彩與造型。
透過不斷嘗試與各種紋理的編排體驗,呈現出不同質感表達的編織新面貌。
藉由實際體驗大自然的繽紛色彩接觸天然、化學、金屬材質的線材累積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生活中不同素材的質感感受。
以錫鑄造翻模的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創作,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搭配,思考如何凸顯錫製品的特色。
做中學了解燈飾的美感須考慮材料本身的質感以及透光後產生的視覺韻律感。
花瓶創作 - 發現質感與欣賞生活物件中的質感之美
對於生活中的材質更深入的認識,選擇合宜、具有美感的材質,完成環保袋的設計。
瞭解各式素材的質感呈現,學習能有意識地運用質感來進行美感營造。
藉實作加強生活經驗與美感的連結並創作生活美感小物。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