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苑裡

核心概念
  • 結構、質感構面的能力
  • 結構的功能性
  • 結構可應用的方向
美感知能
  • 清楚結構的功能性及合宜性
  • 清楚結構與質感間的搭配方式
  • 對於合宜結構的轉換及運用

課程概說

「美感是一種生活文化」,苑裡的特色,包含地方古厝特殊民俗、物產及歷史人文活動等,透過生活中的美學,存在我們的日常當中;曾經充滿了藺草香的苑裡,隨著時間的洪流,藺草及老街文化漸漸流失,本單元期能透過老街社區踏查,讓學生喚醒文化意識,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讓已具有質感、構造構面學習經驗的學生,能進一步以「質感搭配」與「線性結構組合」製作燈具為主,從自己身體的覺知去體驗「美感」,作為自己與社會環境上各種資源連結,讓美感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

課程中也讓學生思考要擁有美好生活,必須發現與對生活文化有感,品味素養,課程流程如下:

發現生活中質感美與結構美 - 老街藺草質感結構踏查 → 歸納苑裡意象 → 發現生活中線性結構之美 → 線狀結構練習 → 線性質感改變與結構搭配練習 → 生活燈具製作練習 → 賦予苑裡意象質感燈具製作 → 規劃展覽 → 苑裡意象燈具特展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清楚描述質感與線性結構的功能性及美感。

2. 能觀察生活中不同質感與線性結構的意向,並應用於生活中。

3. 能了解秩序及重複性對質感與結構的功能與美感的重要。

 

教師課後省思

在每一次的實施課程中,總會擦出許多火花,包含新的任務挑戰,讓學生可能會產出許多特別的作品,有新的思維激盪,有別於以往填鴨式教育,學生是自己思考、嘗試,感受,在課程開始時多會害怕接觸新的事物,恐懼失敗,常會說做不到,或不想做,但經過一次次的遊戲中挑戰學習,反而讓他們發現生命中的亮點—原來我不是一個甚麼都做不到的人,讓學生透過失敗中思考,團隊合作,學習改變自己,開發出屬於自己組內的作品,在團隊活動中,連結到自身的生命經驗,得到觸動、反省與鼓舞。

在實施美感教育的開端,還無法了解美感構面與課程所需的內容為何,在接近108課綱的同時,筆者慢慢體會到,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培養自身素養,素養就是存在於生活之中,微小而未曾被發現,卻又如此重要的,在未來我們會面對的社會或許並非眼前所看到的,而是更多的ai人工智慧的逐步超越人類,但孩子在懵懵懂懂中,需要靠有系統的引導,才能具有更多創新的思考,以往的傳統教育,太容易被取代,沒有人會告訴你正確答案,太多問生活題需要的能力已僅非背誦,美感教育也開啟了筆者的邏輯思維。

由於教室空間不足,上課時多在原班教室上課,導致影響其他班級教學,在實施美感教育時較需有特定空間,以利物品擺放與班級學生管控。

課程規劃
  • 01
    引起動機 / 發現結構記憶一

    線狀結構練習 : 1. 以紙條做為燈泡週圍結構支撐物,限定不可以堆疊來做為結構體,激發結構體想法的可能性。 2. 小組觀摩。 發現結構記憶一: 1. 介紹美感電子書結構部分,分析苑裡老街踏查的結構部分。 2. 準備下周結構質感報告,探討結構之美與秩序。

  • 02
    發現結構記憶二 / 線性結構練習一

    發現結構記憶二:1. 分組報告生活中的線性結構記憶 。 2. 找尋家中線性結構材料。 線性結構練習一:1. 分組將家中搜尋到的線性材料支撐燈泡,代替紙條形成結構外圍,探討材料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 03
    線性結構練習二 / 線狀結構與質感搭配

    線性結構練習二:1. 給予不同形狀的鐵絲外框,請學生就原本發下的線狀材質嘗試以之前所學的編織練習固定於鐵絲上。 2. 讓學生嘗試改變現形結構材質,探討質感合宜性與結構材料功能性 。 線狀材料編織後能提起或撐起燈泡。 任務二:線材與面材與摺紙造型結合成一立體造型,限定能透光。

  • 04
    自製線性質感編織燈具 / 自製苑裡意象燈具

    自製線性質感編織燈具:嘗試以不同的線性材質邊織燈罩,需具有透光性與穩固性。 自製苑裡意象燈具 : 1. 選擇質感能表現苑裡在地特色,並給予燈具懸掛於牆上,站立於桌上,掛在天花板上為結構目標限定。 2. 質感搭配與結構探討。

  • 05
    修改作品 / 作品發表與討論

    給予不同材質結構燈具,延伸發展燈具變化,分組修改作品。探討結構與材質美感相關問題。

  • 06
    規劃展覽 / 布置展覽

    圖書館規劃燈具設置位置規劃。展場整體空間規劃佈置及討論。

陳俏㚬
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