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質感改造
〈質感改造〉課程以改造玩具、扭蛋小物等現成物為核心,塗色、加工後展現自在生活表達。靈感源自日本推特分享,改造前後的照片呈現痕跡斑駁的質感。學生觀察、觸摸材質,提出改造提案,以改造前後差異為成果發表。過程需想像成品,需要巧思與勇氣,展現獨特質感與生活方式。
探尋校園植物之美
本課程以「葉片」為主題,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形狀差異,比較並設計排列,體驗美感。(一)觀察葉片形狀:教師列出各種葉子形狀,學生觀察校園的葉片形狀差異。(二)試探葉片美感:學生用色紙剪出各種形狀,自然排列,試探美感可能。(三)創作葉片美感:學生選取最滿意的圖案,製作連續圖案設計。
球鞋調色盤
課程以「色彩」為主題,以球鞋為例,體驗鞋面與色彩的關係。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實作,感受色彩的變化與美感。課程包括:(1)球鞋點線面:分解球鞋結構,體驗美感。(2)球鞋調色盤:設計色彩計畫,體驗多元美感。每項課程執行3堂課,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設計與美感。
廁所變美術館
本校廁所驗收前一天,自由時報報導「北市和平高中廁所『整面透明玻璃』」。因設計錯誤後改用霧面白色卡點西德。將廁所納入課程,以觀察為起點,設計引導學生觀察便器、洗手台等設置,思考使用者的便利。創作彩繪玻璃代替無光落地窗,展現和平人的日常,期望未來恢復透亮玻璃,享受陽光。
以義芳居為發想的社區設計
高一校本課程「設計思考:想望的校園」以和平校園為基礎,培養學生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透過觀察、感受、描繪、美感課程,以社區踏查為基礎,創作藝術作品。學生重返古蹟「芳蘭大厝」和「義芳居」,了解居住問題解決方式,實地觀察並創作。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比例與構成美感,製作手繪設計圖,並設計街道家具。學生將手繪數位化,利用雷射切割機完成作品。整體課程結合現代科技,以創作完整作品為目標。
景美「蓋水」
景美街是霧裡薛圳道的遺跡,百年老街曾是臺北城的灌溉設施,現為景美夜市。以藝術為媒介的課程,蒐查文化、踏訪、對話和發現,探索在地特色與人文風貌。認識地名與圳道關聯,用「台灣百年地圖」理解水圳演變成道路的歷史。引導學生觀察景美街,培養美感和關懷,將圖像轉化為具在地美學的孔蓋。
記憶中的景美橋
景美地名來自霧裡薛圳引水木橋「梘」尾端,稱為「梘尾」。課程以圳道、景美橋結構為主題,探索橋梁力學。介紹不同橋種、景美橋變遷,視覺到KIT模型實作,了解結構差異、載重力。小組討論設計A至B橋,結合社區踏查、歷史、理化課程,培養美感且實用乘載體。
食色・器也
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鈔」有「藝」思
課程規劃以歷史時間軸和國際區域作為藝術與文化特色的介紹。學生透過探索,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色彩差異。利用Google圖像搜尋,發現鈔票所隱含的圖像線索,理解各國文化意涵。最終實作中,學生利用文化色彩、美的原則,透過PPT簡報或彩繪鈔票應用形式手法完成設計。結合商業攝影拍攝,培養國際視野和美的感受能力。以展覽形式展示一面鈔票設計,提升校內國際教育特色,並促進學生交流。
鋁編筆筒
學生觀察環境進行美感課程,再次觀察鐵窗拍照上傳,激發學習動機。從鐵窗探討傳統和鐵窗花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構成要素,體驗秩序、反覆、漸變等概念,展現美感。設計帶有秩序、反覆、漸變的筆筒,讓學生實踐所學。
檸檬帶著走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材質,如:早餐店、麥當勞、星巴克使用的包裝材質,以及麵包店如何包裝蛋糕。探討店家選用材質的因素,並提到紙材的普遍使用,符合環保意識。學生觀察包裝的技巧,如紙張的承載、保護、美化功能,並鼓勵思考如何設計裝3顆檸檬的紙容器。
多元感官的色彩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感知色彩的多樣性。練習以文字描述色彩,透過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感受色彩。蒙眼體驗啟動其他感官,理解視障者的世界。累積實際經驗,真正「看見」色彩。認識、感受、聯想、探索多樣的生活色彩。
室內空間色彩計畫
學生經歷校舍補強、風雨操場粉刷等改造,色彩轉換影響美感,部分配色改善效果,有些則糟糕。課程引導學生觀察現有配色,比較教室氛圍,以自己空間創造美感,應用在牆面、地板、窗簾與床包。3D立體呈現實體改造,想像接近現實。
校園美力塗鴉
國中學生快速接收新資訊,情緒表達直接激烈,塗鴉成情緒抒發方式。本課程從美術教室開始實驗,觀察構成對美的影響,延伸到校園角落進行視覺觀察。利用素材設計透明桌墊,預熱大型牆面創作。改造教室牆面展現學生創意,日常美感開花。
構成美,GO!
從生活元素中發現美的要素,利用構成 kit 練習各種可能,結合美的原理,運用色紙與色彩構成版面,發現反覆、漸變、均衡的美感,設計客製化吸水杯墊,製作學習檔案將美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