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為「安妮新聞報:設計你的校園空間」之濃縮精華版,將原四節課的深度實作,精煉為一節課(45分鐘)的「設計思考衝刺」活動。課程核心從「產出實體成品」轉向「點燃設計思維」,旨在短時間內引導國中生體驗設計思考的完整流程。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活動設計以「跨領域-在地」的主題式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做中學」的方式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與實作,讓學生從核心學科出發結合非學科學習內容,培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與素養。
運用卡牌(‘Habitat’及‘做我的情緒偵探’)、安妮新聞、繪本(‘我的32個臉孔’)、教學簡報、音樂、香氛、冥想等,讓學生以放鬆的肢體、沉靜的心情參與課程。
本次圖書館「心理韌性‧主題書展」圍繞著「情緒和心理韌性」,設計三項體驗活動。其中第三項應用《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設計。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的〈THE DOOR〉為核心教材,結合閱讀、思辨與創作,培養學生的語文理解力與多元表達能力。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如果我是一座冰山……」一文為起點,引導學生認識「冰山理論」,理解外顯行為之下,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內在需求與感受。
透過討論與寫作,學習如何具體描寫物件的外觀與細節,將個人情感經驗轉化為有深度的文字表達。
運用名家對自畫像的詮釋,鼓勵孩子創作自己的自畫像。
以《聆聽特刊》為主軸,結合粉彩創作與人際溝通主題,引導學生從靜心覺察到表達實踐。
以聲音為媒介,運用SUNO進行AI譜曲,透過耳朵感知,理解與感受台灣聲景。
以報紙主題帶領閱讀融入自然科教學,介紹動植物的有性生殖、地球的生物等。
透過彩色且圖文並茂的讀報內容,加深加廣學生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賞析。
以電影《金髮尤物》作為引入,結合文本帶學生探索選擇的困難與自我認識的關係。
透過共讀與討論引導學生從閱讀到書寫,再從書寫到上台進行發表,培養讀報能力。
藉由報紙讓學生能夠對於自己的樣子與穿著產生自信,利用chatgpt產生個人形象公仔。
從課文內容搭配報紙,探討交友的觀點與困境,以不同面向去了解重要的人際關係。
以自然科學實作紀錄,認識肉眼看不見的角色,觀察繪畫細胞結構的複雜和反覆性。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
閱讀環保篇章,引導學生透過閱讀策略、觀察與創作,覺察環保與自身的密切關聯。
結合「劇場」主題的素養課程與「安妮新聞」閱讀,激盪出身體的五感體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