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鐵窗花設計,學習「構成」概念,並把設計成果以卡典西德孔版印染手法印製於帆布袋上—揹在身上「袋」著走。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藝術觀點討論國際衝突,透過鑑賞與設計,根據自身對於戰爭的感受進行上色,作品將能呈現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及運用與基本構成。
藉由安妮新聞美麗的圖樣設計,帶領學生看到幾個跟能源與環保有關的文章
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塑膠瓶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廢棄物之一
透過圖像閱讀、歷史審美案例分析、文化差異比較與藝術創作,引導學生思辨「美」的定義與審美觀的形成
期待學生能透過《安妮新聞》第12期女發明家單元,讓學生瞭解發明對於人類的影響力
引導學生認識迷宮的製作方式,創作自己的迷宮,並與同學互動。
本次課程結合校本閱讀文本〈阿喜的花籃〉與《聆聽特刊》〈溝通的魔法:「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引導學生從故事中觀察角色情緒變化與人際互動,並透過「我訊息」的溝通技巧教學,學習以具體、理性且尊重的方式表達感受與需求。
這門課程以「創意造字 × 圖像語言」為主題,結合語文與視覺素養,讓學生運用符號與圖像發揮創造力,表達內心情感。課程從認識符號語言(如 Emoji、ASCII、Unicode)出發
邀請同學們一起閱讀安妮新聞報體會不同報紙閱讀的新感受?
本課程以「中學生報」、「好讀週報」及「安妮新聞」為主要教材,帶領學生認識報紙的出刊流程,並進行實際閱讀與分析。
本課程設計理念以「在地文化×客語素養導向學習」為設計理念,結合花蓮鳳林社區「百鬼夜行」文化活動與台灣妖怪議題,規劃文化認識與語言實踐的課程。
藉由閱讀課學習讀報,並從中擷取訊息,分析文本且理解報導的內文。課堂中以首頁封面認識西方迷宮神話及怪獸故事開始引學生興趣。
這一期的安妮新聞主旨為”地球保衛戰’,其中的第二頁說到地球現況與安妮新聞設計這一期的設計理念,第三頁的內容提到過度消耗的自然資源中有:樹木、水、化石燃料和漁獲,因此將聚焦海洋資源引導孩子們去了解溫室效應與永續城邦的概念。
課程設計會先上"連續性出版品/ Serial Publications "單元,報紙以The Anne Times和好讀周報與國語日報進行比報;而雜誌則提供圖書館的康健雜誌、LiveABC、XXL美國職籃、科學月刊等當成課程素材。
透過安妮新聞閱讀報紙內的文章,引導學生思考選擇與未來的想像
本課程透過結合閱讀、討論與創作,幫助學生在多元活動中提升閱讀能力,並加深對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的意願。
全班選擇一報紙版面,閱讀報紙內容後,小組內利用ORID焦點討論法,根據關鍵問題,分享對內容的看法,並寫下在學習單中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夏季特刊中的〈精彩夏日清單〉為主題,設計一節融合閱讀理解與生活規劃的閱讀課。
此課程執行於九年級畢業前,引導九年級回顧國中三年生活,搭配安妮新聞文本閱讀,並配合影片分享,引導學生情感交流,廣泛閱讀,並進行自我省思,最後能完成自己的感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