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這系列的課程,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紋飾藝術。因本校與印度學校締結姊妹校,所以從印度Henna彩繪藝術切入,讓學生認識其彩繪圖案的構成與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更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和體驗繪製Henna。
The Anne Times-節慶-我對家記憶的味道
利用冬季特刊,來讓學生了解節慶(特別是過年春節的傳統文化),也體驗各國對同一慶典不同的慶祝方式。
此課程活動第一部份利用第 7 期安妮新聞內容引起學生對於環境中垃圾的關注,引發對本主題的學習動機(真的是垃圾嗎?)
本次自然課在植物篇中與校本食農課程結合下,前兩週安排學生學習種植植物(黑豆及油菜),並觀察植物成長周期。
本學期藝術課以音樂為主題,課程中介紹了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讓同學們欣賞各種樂曲。
以「臺南400」為主題,透過攝影與光影藝術做出在地議題文創設計。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結合課內選文引導學生探索自我,瞭解個人興趣、天賦,並進一步建構未來圖像。
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表情符號(emoji)的歷史發展、意義與背後的文化。
運用報紙服裝內容結合課程,剪貼人物與服裝設計造型,提升時尚美感與搭配能力。
查閱並整理物種的瀕危等級,透過設計圖案展現物種比例美感,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勵他們對自然界的保護與關注。
以安妮新聞做為開端,帶領學生從生活空間等面向建立空間概念,最後創作個人空間。
What’s in my room? 建築與包浩斯
將安妮新聞與彈性課程搭配,介紹柯比意建築與包浩斯風格,建築風格流派與演變。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報紙專欄,帶領學童認識環境保護議題,並培養環保意識。
透過閱讀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慶祝各種小確幸,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紀念日。
以第七期《地球護衛隊》結合廣達文教基金會巡迴展《遇見大未來》,先看過展覽藝術家的相關作品,再進入報紙內容進行討論。
介紹《安妮新聞》冬季特刊中《冬季出沒的妖精們》報導,透過「怪獸」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媒介,引導學生展開自我探索與彼此連結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