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大統整課整主題:建造一間前所未見的綠建築模型,配合「SDG 11 城鄉永續」以及「資源永續」主題,引導學生認識「綠建築」概念。
以安妮新聞報做為引起動機,首先讓學生藉由翻閱第16期安妮新聞報,說出這份報紙的特色,並閱讀第10頁的〈做一個會思考的感覺機器〉,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當中與藝術相關的事物
以超現實的時光之旅為題,運用報紙圖像搭配收集的素材與視覺元素進行拼貼創作。
帶領學生以手機紀錄嘉義公園人文與植物生態,透過色彩分析、使用Canva編輯的嘉義公園色票進行拼貼創作。
透過小組分享討論心理小劇場測驗,分享友誼及性別平等的想法,再到觀察校園圖騰融入個人設計並繪製於帆布包上。
先經由讀報開始促進學生發想,再更深入介紹建築師銜接實作課程,最後經由與學生討論後共場協議製作燈箱。
小組討論發現的刊物優點,結合專欄探討穿搭哲學聯想漢字產生多元的字體型態, 嘗試用多元素材的拼貼方式做出漢字質感拼貼,最後結合紙扇水墨體驗,帶外籍學生認識中文姓名的意涵。
以課本內容〈圖像的視覺符號〉討論圖像作為溝通符號進行課程。
以斗笠為主題物件,檢視共融元素,保留共同的文化價值,思考現代的需求,注入當代的美學思維,創造發想未來的新型斗笠,並運用走秀與口白的方式成果發表。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理解自己名字的正向意涵,藉由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黑體字與宋體字的外觀及意象差異,選擇其中一種字體作為創字原型,並將其刻成印章作為值得紀念的成年禮物。
因為本學期課程時間剛好會遇上聖誕節和新年2個節日,故本學期申請安妮新聞冬季特刊,讓學生閱讀應景的篇章,並搭配英語文課程介紹的萬聖節、感恩節等節慶,了解外國文化,並討論跟台灣習俗的異同。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將報紙內容施作於三種領域的課程中,並以飲食、地理現象與農特產為題來引導。
課程以第12期中提供的工具整理術與設計創意發想,檢視日常中使用工具的情況。
藉由安妮新聞所編排好的圖文並茂主題式閱讀,進行國文課程的教學,給予學生閱讀理解上的策略,協助新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以《安妮新聞》第五期設計單元作課程材料,教授主從配置、受眾特性、文字圖案等設計概念,讓學生從模仿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設計理念。
結合環境與戶外教育議題,在嘉義樹木園內進行植物觀察與採集後,以點、線、面的構成進行植物描繪與創作。
IQ light─ 從IQ light燈具製作,應用組件構造組裝,與認識LED燈模組原理
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