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植物敲染課程,讓學生去發掘、欣賞校園中、居家環境、生活周遭的植物,其不同的形狀、顏色、姿態…,尋找適合敲染的植物,在環保袋上構圖,留下植物美麗的身影,製作一個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環保提袋。
本課程首先帶學生認識安妮新聞,小組合作運用范氏圖比較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不同之處;接著讓學生閱讀報紙,分享、記載所見所聞,最後配合當月議題探討職業趨勢,帶入課程主軸-認識職業。
本學期議題探索課程之主軸為「SDGs永續發展目標」,透過結合安妮新聞vol13之「城市」主題,設計出一系列遊戲式情境規劃與動態互動之教學活動。
藉由安妮新聞第12期「工具好朋友」的封面故事,作為設計課程活動的核心概念,融入性別刻板印象與科技等議題。
結合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單元表演藝術-戲劇造型百寶箱的課程內容,挑選安妮新聞當中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並搭配平板讓學生可以隨時查找補充資料,施作的班級數總共有4班,每班使用的新聞期刊都不同。
本次為初次實施安妮新聞課程,因此計畫結合國語/綜合與閱讀課程、以及本班原已施作之讀報教育和多文本閱讀教育,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並以融入後的實際作品呈現為主。
本課程以閱讀開始,閱讀安妮新聞vol14,練習擷取大意及重點,由各個成員擔任各篇章的導讀者,介紹文本內容,以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相關的心得。
透過第14期安妮新聞,希望從英雄的意象出發,引導學生看到生活中為自己付出的英雄們,並透過實際行動表達感恩。
我們每天穿的衣服除了遮蔽身體之外,有沒有其他意義呢?其實服裝的內涵遠超出實際功能,是一種文化的獨特展現。人們從身上披著一塊布,到現在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服裝對人們有什麼影響?代表什麼態度?當你穿上今天選擇的衣服,其實也是有意識地分享你想呈現的樣貌,這身穿著更是你的自我介紹,展示自己的審美觀,是你展現創造力的一種方式,添加創意讓未來服裝更具想像力。
著眼於讓孩子能更了解自己,故引進本期安妮新聞第14期的內容,先介紹說明報紙的排版及閱讀方式,接著探索與語文領域中第一單元「彩色世界」主題相關的結合,探討顏色的特質,以及予人的感受有何不同,在日常穿著時可參考安妮新聞中的資訊作搭配。
安妮新聞第十五期和生涯探索、職業規劃有關。本期報紙內容包含如何設定目標、訪問在各領域傑出人士如何踏出他們的第一步、職場不同工作人的心聲甘苦談、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天賦、與職業有關的影視作品介紹…等內容。
每位學生,每天上學、放學,走一樣的路線、遇到一樣的人們,當習慣成為生活,孩子們將失去對生活的探索的樂趣。自己的城市自己規劃,規劃一個理想的城市,藉由安妮新聞第十月號,化虛擬為現實,一步步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
透過第三期安妮新聞的「來蓋秘密基地吧」發想,首先由「秘密基地」引起學習動機,詢問學生「秘密基地是什麼?」、「為什麼要有秘密基地?」,再請學生看新聞內容與圖例,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並鼓勵學生創作屬於自己的夢想房間。
藉由康軒版四年級藝術與人文第三單元-好玩的房子,搭配安妮新聞VOL13 P04 (Underground Queendom),讓孩子們窺探螞蟻世界中的分工及生存模式;另一方面,也運用安妮新聞VOL13 P05 (Underground City),帶領孩子們認識18層的地下古城「德林庫尤」(Derinkkuyu)。
利用秘密基地的概念,激發孩子更大的學習動能,把童年的夢想,實踐成心中理想城市的藍圖。
本課程藉《安妮新聞》讓學生感受有別於《國語日報》的美感閱讀經驗,並進一步思考一份刊物的排版所呈現給讀者的閱讀體驗為何。
運用第十二期報紙讓學生聯想「職業」名稱,結合英語單元:What is he/she? 讓中年級學生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的內容,如圖片、文字進而聯想職業名稱。學生看到大封面的圖片,聯想到農夫、園藝人員,看到房間的照片聯想到室內設計師、建執師、裝潢工人等,學生也會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之後再將這些單字運用在英文句型上,增加學生對職業名稱的認識。
結合國語課本課文與安妮新聞去進行本課程,在課文中,介紹了許多亞洲國家的特殊之處,為了讓學生們增加世界觀,從介紹各國之最去進行發想,想到了可以讓學生們透過分組進行小組報告,報告主題選定亞洲一個鄰近國家去進行介紹,利用科技融入的方式,使用平板進行資料蒐集,讓學生們練習摘要、精簡內容,延伸國語課的學習內容。透過資訊課所學的CANVA軟體進行簡報製作,介紹該國家的亞洲之最,也結合Google地圖,讓學生們...
這堂課的目標是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合作和溝通能力。他們學習如何將安妮新聞轉化為創作文本,並了解不同文化的元旦習俗。通過這個有趣的桌遊和動畫製作活動,學生展現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並創作出可愛的小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