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妮新聞〈芬蘭如何從小學開始打擊假新聞〉的導讀,帶學生了解為何要從小就要擁有媒體識讀的能力,這生活有何息息相關。
以〈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作為延伸閱讀,讓學生檢視自己與父母親的互動,將文本與生活連結,增加學生應用所學的機會。
搭配報紙內容介紹各國不同的元旦習俗,填寫學習單認識各國不同的風土民情,並引導同學彼此討論,增進對各國文化的理解。
學生先閱讀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分析文章內容後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思考當下的情緒並於回顧時覺察心境的變化。
課程活動運用安妮新聞Vol10,引導學生認識夢境與情緒的奧妙關係,並利用「社會情緒學習」(SEL)的五大核心能力,提升孩子們的自我覺察和情緒管理技巧。
以安妮新聞課程配合國文課選文,搭配其它文本閱讀,並練習短文寫作,希望促進學生接觸多元文本,廣泛閱讀,並進行批判及自我省思,最後能完成寫作。
「安妮新聞報:設計你的校園空間」課程,旨在引導國中學生認識設計如何改善校園環境,並培養他們的設計思考與實作能力。
本課程旨在透過趣味的新聞閱讀與討論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批判性思考技巧。
以《聯合報系》「年度代表字」票選作為引起動機,播映今年的「台灣年度字」推薦影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由主辦單位邀請跨界名人,說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並以一個字總結自己的2024年。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作為教材,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與創意實作,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情感表達能力。
從日本妖怪史的奇幻世界出發,探索妖怪的多樣面貌與文化意涵。運用多樣媒材,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課程主題:以「覺察、表達、穩定情緒」為核心,藉由《安妮新聞》第10期「腦筋急轉彎」主題,引導課後扶助班級的同學逐步地書寫情緒。
本堂課是運用ORID討論法,讓學生透過觀看報紙上的照片,結合課程所學及生活經驗,深入探究社會議題。
學生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認識MBTI測驗與人格特質,掌握自己的優勢與弱勢、潛在發展。並同儕相互書寫「聖誕襪」,回顧本學期對彼此表現的讚美與感謝。
同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以輕質土創作水母棲息地,讓質感造型與燈光共演出夢幻潮間帶。
以羊毛等素材為自己創作一個未來名片,感受媒材的特質,並增進質感應用於造型設計的能力。
藉由拍立得呈現構圖取景,搭配短語進行圖文編排,最後以漂浮盒呈現整體的構成美感。
以零廢棄的概念,利用學校老舊桌椅加上NG馬賽克結合色彩與構成美感,再生創造出新的物件。
學生能夠利用70~90年代的高雄城市發展概況,拆解異材質、重新組合成一件作品,將觀察轉譯成藝術語言。
以平面構成結合環境議題,加入圖像符號形成視覺傳達,讓學生能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進行議題的反思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