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課程使用夏季特刊中的小主題「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兩篇主題介紹了十來種台灣妖怪與神獸。
探索景美國中的仙跡岩蕨類,從中尋找美的秩序,引導學生構成植物美學,感知自然之美。
課程深入探討「構成」概念,從觀察報紙排版到自創詩版面設計,培養學生美感與創造力,並以絹印製作明信片。
新生初來校園,透過課程走訪與生物教師合作,觀察植物美感,了解地方文化,並創作校園文創商品。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課程分3階段。學習花磚的文化,體驗花磚的美感,鑑賞花磚的構成與色彩。
學生重塑花器,改變質感,學習生活美學。透過植物選擇與配搭,培養生活關鍵能力。
我酷故我在 ----I'm cool, so I'm
透過動物卡、自畫像與鼓勵文句,學生學會觀察自己的五官,並以數位工具放大部分特徵,重新組合出不同表情,理解身體比例對性格的影響。
課程延續「比比皆美 生活文字排版」示例,強調版面編排、字型、大小、留白等重要性。活動包括貼紙名片設計和海報版型設計,教授比例感。加入觀察各種告示、海報等,創作名牌,培養比例美感。
認識安妮新聞的第一堂課,比較他們之前就讀過的「好讀周報」跟安妮新聞的異同。
透過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的創作理念,讓學生以另一個角度,聆聽不一樣的音樂創作。
學生已經藉由課本中學習到英文新字彙如何出現後,再閱讀報紙了解象形文字簡略演變、表情符號的更新換代。
藉由閱讀,認識女性發明家,了解生活中偶然的發現或需求都能產出創意發明。
從休閒食品的挑選、購買開始,接下來得包裝袋描繪、色彩分析及心得撰寫。了解青少年購買時,其食品包裝設計與購買行為是否有相關性。
帶領孩子們去了解"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中的情緒閱讀素材,讓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可以透過閱讀同理並且了解情緒。
結合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 闡述報紙融入教育的觀點、報紙版面與認識安妮新聞報、導入4W1H分析法鼓勵請學生於數位平台分享。
由閱讀報紙做為一個起點,進行討論與批評,進一步思考編輯一份報紙的可能方向。
從台灣傳統花和學校周邊地磚鋪面圖案開始,引導圖案構成讓學生覺察其中的秩序美。排列出屬於在地的色彩意象與構成美感 。
引導學生分析版面各構成要素間的 比例關係,並將其縮小呈現在設計 草圖稿中,學習畫出自己的編輯設計草圖,可有效與他人溝通,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對平面設計版面比例的敏銳度 。
讓學生從安妮新聞的版面設計中辨認色彩屬性,進而進行和諧的色彩搭配,並進行版面的排列、提升對空間佈局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