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從茶杯開始」課程啟發,改善喝茶習慣。杯套讓手指拎杯慢啜,感受天然香氣。透過卡紙、鐵絲製作,提升使用舒適性與美感。
本次活動作為世說新語的延伸活動,結合志怪小說的主題,讓學生以異質分組的方式進行讀報教育。
本單元課程結合國文科七下主題:近體詩,設計一系列的教學與任務。
本課程透過閱讀安妮新聞 11 期的整份報紙,讓學生從本期報中的任一主角的經歷或故事出發,重新敘寫故事。
讓學生認識平日較常會使用到的工具,認識其名稱、功用、正確的使用方法。
引發學生思考:為何夢想和現實似乎總是需要做選擇?
透過各版面的標題及內容,擷取訊息,找出本期的主題,簡單表述內容。接著,延伸與主題相關的議題討論。
藉著對情緒的認識,來喚醒學生對情緒的產生與抒發有更多的關注,提高對自身的覺察。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為主,從原住民傳統服飾中,介紹傳統服飾的小飾物件色彩搭配,如何產生美感感受。從顏色素材中,延伸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形式運用。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
採用安妮新聞節慶特刊專題「天天紀念日」為主軸,帶領學生認識特殊節日。
以聆聽特刊為主要閱讀探究文本,讓學生透過聆聽特刊各版面主題來探究自己想要知道及關心的事。
藉由《安妮新聞》第十五期〈夢想〉主題所規劃的內容──「帶領孩子踏上探索自己的學習之旅,透過不同層面的名人、思考及作品看見尋夢的各種樣貌。
本實驗課程以「線條」為主題,請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臺灣文化,舉凡各式窗花樣式、原住民文化的圖騰…等,透過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臺灣文化的美感,探索其中秩序構成,並帶入美的形式原則,每一個圖樣設計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為吸引國中生創作興趣,媒材將以Henna印度彩繪作引起動機進行實驗,瞭解Henna印度彩繪的由來後,期望學生透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設計線條圖樣,傳達個人價值觀、興趣、喜好或個人成長故...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讓學生勾起在這塊土地上,曾有過與某一城市互動或有感的豐富經驗。
學生初入國中,認識中平沿革,校園巡禮尋找喜歡的地方,分享最美的角度,從地點和色彩認識校園。
以《The Anne Time安妮新聞》做為九年級學生生涯探索的閱讀素材,以及在繁重課業壓力下輕鬆閱讀的心情調劑小品。
本課程藉由安妮新聞中與情緒相關的文本,幫助資優生認識自己的情緒。
本課程以七年級學習的視覺基本要素:線條、形狀、色彩為基礎,以「圖樣構成」為主題,探索秩序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