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極簡攝影與詩結合,完成影像與文字結合的明信片作品。
引導學生以5W1H 判讀假新聞,運用notion練習製作假新聞,進而增加最大眾媒體的認識以及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與領角鴞棲息地,結合閱讀與環境教育,藉由校園設計促進學生歸屬感。
更深的討論與朋友的相處之道,透過學習單讓學生可以反思自身對友誼的看法,並藉由小測驗來探索自身特質。
深入探索台灣妖怪文化其傳說背景及文化涵養,帶領學生使用「4F 反思法」完成學習單,最後將自身精研結合進行設計妖怪角色。
帶領學生讀報,引導覺察自己特別專注的報章內容,連結生活與自身經驗,後記錄延伸思考及感受。
藉由興趣測驗結果,帶領學生閱讀職人經驗分享,反思自己的夢想職業,讓學生能從中去探索與思考自己未來的模樣。
探討現今藝文展覽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再透過將報章雜誌上的圖片剪下,讓學生認識拼貼藝術。
介紹透視在空間中的運用,透過2D 的紙張來表現出躍出紙面的立體感, 打造迷惑視覺的立體感,並創作出迷你的地景藝術。
透過閱讀與輔導遊戲「優點大轟炸」與應用應用「曼陀羅思考法」,讓孩子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貌,發覺更多自己沒想到的優點增加自信心。
了解摺紙藝術,並動手體驗摺紙,透過地方妖怪與國族文化、常民文化、藝術文化之間的連結,結合國文教材,觀察文字如何轉成圖像,從抽象到具象。
透過PBL 課程帶領學生藉由觀察學校生活並發掘問題,反思校園中有哪邊是可以改善的建議。
以月經議題為主題,設計美感廁所招貼,提升校園美感與宣傳效益。
結合釘線畫與在地文化,創作具美感與環境意識的作品。
結合設計思考、植物研究與花磚設計,掌握創造力與設計能力,了解花磚文化。
透過懷念家餚轉化為手繪食譜,連結家人情感,體驗構成與生活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