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以質感體驗為核心,結合各素養面向讓學生發現、探索、嘗試、體驗,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
以「日常工具指南」做為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工具名稱,以及使用時機和注意事項。
透過多元閱讀、欣賞富含美感的刊物,以增加學生的閱讀視角,並在輕鬆閱讀的狀況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用電子報紀錄感動的時刻──參訪惠明盲校教養院暨音樂交流
掌握基本的電子報設計原則、熟悉電子報製作工具,並進行實際操作與練習。
試著透過比較建立「美感」,接著藉由閱讀帶入議題思考,最後以分組學習的方式,比較彼此蒐集之資訊,並上台分享探究成果。
以「溝通的魔法『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主題,以表演讓學生觀察情緒表達。
學生能深入了解構成的概念,提升他們對生活環境空間的構成觀察,並能運用到生活攝影中。
藉由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植物色彩分析等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理解色彩,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本課程以美感構⾯中的⾊彩、質感與構成擺盤為主要學習內容。
探討環境中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進一步探討植物與容器質感搭配,藉由歸納整合盆栽,透過集體討論建構美的角落。
本課程結合「美好生活目標」(Good Life Goals)、「生活所需五大要素」,以素養導向,設計4項永續美感創作。
運用拼圖的方式實驗「花磚」主題,除了一般手繪之外,亦融入電腦繪圖、噴墨印表機、雷雕機等多種科技方式加以實驗。
本課程設計以「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課程藉由生活經驗中所接觸食物色彩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豐富的食彩、營養與化學知識。
透過本次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學習材料的運用及造型,對於家鄉的特產特色能呈現不同於認知的美感表現。
課程為關於夢想、關於家人、關於校友、關於自己四部份,結合生涯規劃與職業試探。
使用簡短的三行詩形式表達對生活用品的感受和想法,提高文學素養和表達能力。
透過東西方冬季節慶的認識,找到節慶的色彩印象特性,色彩構成的原理運用適合的物件綜合搭配進行布置。
透過人物思考自己的興趣及人格特質所適合發展方向,進一步認識工作世界的類型。
結合環境教育,藉由樹枝筆的製作,希望學生放慢腳步欣賞木頭所具有的比例、質感與色彩之美。
透過安妮新聞對台灣特有種的基本認識,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的神獸造型,最後再將平面轉為立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