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感構成的定義,透過日常用品觀察,察覺構成在物品上的意義、功能及與生活目的的關聯。引導學生放放看,辨別位置關係,並體驗日光顯影藍晒技術。使用LINE Camera軟體轉換照片,創作個人影像故事。
藉由安妮日報不同於一般報紙的排版,帶學生了解排版的基本概念。
透過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特刊:聆聽,帶領學生去思考,聽與聆聽的重要性。
針對七年級認識自我的生涯議題、報紙內的心理測驗MBTI,讓學生從各式各樣的問題中找出屬於對應的4個英文單字人格特質。
探索壁畫在歷史中的廣告宣傳意識與設計性,揭示出出資者財力、權利觀念與宇宙觀的關聯性。透過洛可可、武二天皇茶屋、總督府、無量寺壁畫等例子,學生合作完成天花板壁畫,實踐課程成果。
妳認識妳從小長大的地方嗎?學生分組製作班級702的聲音地圖。
運用聆聽特刊資源,指導學生筆記摘要術聆聽特刊,指導學生使用「K-W-L-H 表」筆記摘要術。
學生練習立體角錐及角柱之角立體繪製方法,並對立體圖案進行加加減減(代表立體空間的削減與添加)的繪製練習,最後完成立體空間創作設計。
110-1美感六大構面課程探索「光·隅·構」美感。學生將夢幻小夜燈與鋼欄杆結合成「光·隅·構」作品,延伸至校慶二十周年,以綠色聖誕小夜燈再創20版本。
此次的課程使用夏季特刊中的小主題「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兩篇主題介紹了十來種台灣妖怪與神獸。
探索景美國中的仙跡岩蕨類,從中尋找美的秩序,引導學生構成植物美學,感知自然之美。
課程深入探討「構成」概念,從觀察報紙排版到自創詩版面設計,培養學生美感與創造力,並以絹印製作明信片。
新生初來校園,透過課程走訪與生物教師合作,觀察植物美感,了解地方文化,並創作校園文創商品。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課程分3階段。學習花磚的文化,體驗花磚的美感,鑑賞花磚的構成與色彩。
學生重塑花器,改變質感,學習生活美學。透過植物選擇與配搭,培養生活關鍵能力。
我酷故我在 ----I'm cool, so I'm
透過動物卡、自畫像與鼓勵文句,學生學會觀察自己的五官,並以數位工具放大部分特徵,重新組合出不同表情,理解身體比例對性格的影響。
課程延續「比比皆美 生活文字排版」示例,強調版面編排、字型、大小、留白等重要性。活動包括貼紙名片設計和海報版型設計,教授比例感。加入觀察各種告示、海報等,創作名牌,培養比例美感。
認識安妮新聞的第一堂課,比較他們之前就讀過的「好讀周報」跟安妮新聞的異同。
透過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的創作理念,讓學生以另一個角度,聆聽不一樣的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