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以「構成」構面為主題,讓學生練習用主導色調及輔助色調搭配新圖樣探索,並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與色彩搭配。
學生從學校建築去觀察縱橫結構線。再從建築中獲得的比例靈感作為參考,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
仔細閱讀安妮新聞並比較與傳統報紙的差別,接著挑選感興趣主題完成讀報九宮格。
「以竹映光」之課程設計,一年級為杯墊組件;二年級為組合各種大小構面,結合自然領域光學單元,串起竹影,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之物件。
薄薄的一張影印紙要如何改變它的結構呢?撐出一個高度找出方法,體驗紙張結構的力與美。
本課程以先關注食材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美感的構成進行食物擺盤。
課程首先進行初步閱讀,再用分組讓同學組內分享最有興趣或者印象最深的報導,並且將關鍵字抓出,逐組分享。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整合溝通的樣貌,討論並整理實作經驗讓學生對於溝通不再只是語言與文字的了解更是視覺觸覺聽覺的多重了解。
藉由一般報刊和《安妮新聞》的對照閱讀、美感排版、圖片編採等方面的閱讀比較,讓學生感受美感在報刊上的運用以及內容的自由性、社會責任感,並且講自己的閱讀感觸。
質感指的是對象物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觸覺及味覺的體驗;接下來針對自己的媽媽,製作適合給媽媽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最後引導到生活 中各式生活物品質感的討論及反思。
以「花磚」為主題帶入課程,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時光的回憶中,並且認識用磁磚去裝飾的生活環境美學。
從圓點貼紙的構成練習,到攝影的光源、構圖實作,讓學生構思富有構成美感與主題情境的攝影作品。
請學生選擇校園某處置放擴香石,在分析該處的環境色彩後,試著營造具有整體感且適宜的色彩一隅。
本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認識天然食材的色彩與搭配,引導學生將豐富的天然食物色彩搭配、營養與健康等知識,實際應用在生活情境。
藉由色彩實驗去觀察與分析生活環境中的色彩美感。色彩是視覺 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攝影鏡頭,開啟自身觀察美的雙眼,先以「美的感受」為核心拍攝相片後,再透過彼此觀察與討論,歸納出美的構成要素。透過與國文跨領域合作,連結美的觸角與面向,從視覺畫面轉化成文字詩句,排版到畫面後輸出明信片。最後學生會將整個過程中的思考與感受,歸納成創作理念並進行展覽,期間邀請學生及師長都能夠投票,擴大美感對校園的影響力。
藉由觀察自己的皮膚了解膚色特性,利用三原色調製自己的膚色,善用顏色搭配,感受膚色變化的美感。
結合校本課程「海洋議題」,從線條練習繪畫,再從平面再延伸至立體、或半立體完成基礎材質創作之質感作品。
首先以圓點貼紙練習構成,再透過校園攝影構圖,將經典構圖技巧運用到生活攝影中,最後將照片做適宜的排列,完成構成練習。
以「閱讀」、「創作」、「分享」、「發表」,做為課程設計的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