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一個隔熱層,方便拿取燒杯,使用方木條和木工膠,實現美觀和實用。
本校新課程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給高中生選修,連結基礎美感與設計方法,啟發創意思維,提升造形感與設計價值。
透過色彩觀察比較台灣、日本、泰國城市,走讀校園記錄色彩美感與醜。利用APP分析色彩,調整環境色彩使之更協調。通过剪一刀設計與色彩配置,改造環境色彩,實踐美感。
用黑白攝影觀察校園,影印後簡化為幾何造型,挑戰視覺經驗,創造美的新尺度。
碧華國中以公共藝術作品學校大門展開課程,引導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結合校本閱讀,以剪紙創作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
透過SDGs引導學生了解責任消費與生產,並從Paul Klee作品中學習藝術與設計美感。利用回收媒材與燈具改造,展現藝術與循環經濟結合的生活實踐。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
日常街道、衣物、窗櫺等皆有獨特質感,易被忽視。課程以實物版畫模擬質感,拓印在陶土上,記錄質感情緒。
九年級學生曾參加過露營,對戶外建築有感。課程將模擬結構活動,設計帳篷模型,擴展美感與建築認知。
「美從茶杯開始」課程啟發,改善喝茶習慣。杯套讓手指拎杯慢啜,感受天然香氣。透過卡紙、鐵絲製作,提升使用舒適性與美感。
本次活動作為世說新語的延伸活動,結合志怪小說的主題,讓學生以異質分組的方式進行讀報教育。
本單元課程結合國文科七下主題:近體詩,設計一系列的教學與任務。
本課程透過閱讀安妮新聞 11 期的整份報紙,讓學生從本期報中的任一主角的經歷或故事出發,重新敘寫故事。
讓學生認識平日較常會使用到的工具,認識其名稱、功用、正確的使用方法。
引發學生思考:為何夢想和現實似乎總是需要做選擇?
透過各版面的標題及內容,擷取訊息,找出本期的主題,簡單表述內容。接著,延伸與主題相關的議題討論。
藉著對情緒的認識,來喚醒學生對情緒的產生與抒發有更多的關注,提高對自身的覺察。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為主,從原住民傳統服飾中,介紹傳統服飾的小飾物件色彩搭配,如何產生美感感受。從顏色素材中,延伸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形式運用。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