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隨處可得的織品與纖維素材,藉由穿織與編織的技法組合,覺察協調或特殊的紋理構成和色彩配置。
以「西北雨」一文的圖像元素,結合語文、視藝與理化跨域,從大武山稜線的觀察、雲的形成等進行創作。
藉由巧克力球的設計,透過質感概念的引領,開啟學生另一扇體驗美感感受之門。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觀察校園周邊環境,建立環境意識,藉由垃圾議題、植物探索等提問,融入相關概念設計環保提袋。
以瓶裝水的包裝為主題,讓學生練習圖文定位設計,並進行拍攝、海報設計以倡議水議題。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教師利用自製的質感教具讓學生進行質感意象訓練,並以手邊現有的材料設計符合物品的質感收納盒。
透過各種觀察角度,認識那些肉眼看不見但影響力卻很重要的生物型態及構造。
透過第五期〈如何成為創意工作者〉作為引導素材,並結合「九宮格提問策略」。
透過閱讀報紙文章,進而認識自己覺察自己,引導學生設計屬於自己的浮雕構圖。
以「登出白盒子來一場藝術版城市實境遊戲」篇章讓學生做校園實驗性的藝術表現。
透過報紙閱讀,讓學生覺察日常語言選擇對情緒與人際的影響,建立自我對話模式。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
將風鈴和SEL結合,通過質感表現豐富情緒和社會互動的象徵性。質感在創作中不僅是視覺或觸覺的呈現,更是情緒表達的具象手法。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以「Where is your finger?」調色任務,挑戰調出、辨別同色系中些微的差距,透過「把舊愛變永恆」儀式,把玩具鑲進同色系畫布中。
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快速便利造成日後的環保垃圾問題,運用於改造廢棄物,提升變廢為寶的質感。
本課程旨在聚焦人權教育及色彩感覺的表達,第一階段,從表演藝術課的身體經驗出發,以國家人權博物館教具建構白色恐怖時期之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