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 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課程將從美感觀察開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和周圍環境中觀察各種不同的紋樣。透過這些 觀察,學會如何辨識、理解並欣賞不同的紋樣,從而培養對美感的敏感度。
本課程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複習一年級時學過的美的形式原理─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均衡、節奏、單純等構圖方式,用色票、色紙剪貼,依照原理形式練習構圖法,經由到戶外觀察光影邊畫,與同學討論影子呈現符合哪一項美的形式原理,為後續小夜燈的製作有初步概念。
第一階段,課程以水彩四大技法與特殊技法為基礎,啟發學生創作的靈感,構圖於畫紙上。第二階段,讓學生採用手撕或剪刀劃破紙張,顛覆原有畫作,將原本完整的畫紙,化為不完美、不完整,換個角度欣賞破碎之美。第三階段,將碎片重新拼湊,融入個人美感的體驗,綻放出獨特的形態,勾勒出另一番風貌。
藉由「驚喜製造」等單元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重新喚回感覺與記憶,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再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現實生活當中
了解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各個層所帶來的傷害,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花的錢,對人類和地球帶來什麼樣正面或負面影響。
利用課程前一天請全班同學將用餐後,一同去看平時全校的廚餘量及廚媽如何分類。從中希望建立學生平時就要有愛物惜物的想法。簡報檔讓學生了解暖化帶來地球生物、環境的浩劫。很多生物都快滅絕及全球暖化…例如:綠蠵龜事件、北極熊越來越少… 接著請學生從觀賞的影片中是思考問題點及解決方案(思考為何學校規定27度才能開冷氣、希望大家節約用水…)希望大家能能重視環保問題。接著播放政府努力推廣利用黑水虻將廚餘消化。
在課程中讓學生能透過課程的設計,有效地引導他們深入地認識地方產業及文化,希望身為豐原學子的在校生們,能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及驕傲,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參考教學指引提示的引導程序,先讓學生對這份報紙的封面感到好奇,接著請學生表達對角色、場警、物件、顏色的感覺和看法。然後,我帶著學生一起瀏覽報紙的每一頁主題,引導他們去思考太空有關的議題。
介紹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的緣由與運用,還有各科使用的範例介紹,接著將學生 依座號分組,讓學生練習將看到的故事填入設計好的九宮格學期單中。
這一堂課利用”The Dot”繪本進行課程,課程後讓孩子們利用粉彩筆、色鉛筆、蠟筆、點點貼紙進行課後實作,了解自己的創作能有意義與價值。
本學期的科技課單元為「科技的發聲」,主要介紹通訊方式的演進,從聲音通訊進步到視訊通訊,並介紹生活中常見的通訊設備及通訊軟體。
本課程以「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如果法老王也可以傳簡訊」為主軸,分為閱讀理解、符號應用、造字分析與評鑑創作四大主題,結合生涯發展與環保再生議題,啟發學生多元思考與創意表達,開啟「字」與「我」的對話。
透過實地踏查臺東杉原灣南礁,讓學生,以拍照、質感採集等方式認識珊瑚海洋的美麗與海灘上的廢材,創作校園珊瑚保育宣導的公共空間作品。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