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蕭有志黑白個人像


蕭有志

  • 大合設計創辦人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
  • 目前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建築師做為一種專業,其教育養成除了基本的材料構造、營建知識與結構概念等「蓋房子」所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人的使用行為與空間感知、土地與氣候的回應以及建築造型與美感環境的塑造,乃至對社會發展的正義之心與對弱勢群體的同理心。其能力則主要是以設計為媒介,透過溝通協調去整合建築創造過程所需的各種專門技術與資源,在金錢與法規的限制下以想像力去創造建築的各種可能性。台灣的建築教育在日本時代引入了建築工學導向的建築專業訓練,二戰後西式的大學體制則以現代主義思潮為主,也引入「包浩斯」設計教育理念的「基本設計」訓練。其內容主要以幾何學為基礎,輔以材質及立體構成訓練,強調三維造型的美感,以此引導建築學子進入建築設計的大門。

 

實踐大學建築系大一的期末戲劇發表

實踐大學建築系大一的期末戲劇發表透過投影製作背景

  • 2014年大一的期末大戲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自我定位為培養建築及空間創作作者的系所,此定位強調一個理想的建築人除了專業知識也該具備人文涵養,並應在真實構築經驗中培養六感通達的創作人格。因此系所在課程架構中除了專業課程外,還開設了諸多創作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浸淫在高度飽和的創作氣氛中。整體教學架構如三明治般,大一是創作基礎的養成,大二至大四則逐步強化建築專業與人文涵養,大五的畢業設計則是創作人格的顯現,強調自由創作並鼓勵跨媒材運用,探索建築創作的可能性。

本系與其他三個設計科系共同隸屬於設計學院,四系大一的主軸設計課皆稱為「創作基礎」(簡稱創基)。創基課程為分組教學,大約60位同學分成五組上課。教師各自出題,但在「我」這個大架構下,以啟發創作思維及引動創作能量的教學法,讓同學們在實際操作的演練中深刻體察自我也內化創作經驗。就像白紙一般,在課題的逐步引導下學習創作過程所需的技藝與知識。以下略舉近年幾個創基課題為例:

《誰生誰啊誰》由許棕宣老師所設計,題目是讓同學們以兩張全開畫紙相接,以鉛筆精細素描描繪雙親的大頭像。由於描繪的是自己的至親,所以更容易進入對細節專注的狀態,當描繪到父母的皺紋時,往往會湧起許多複雜的感受或記憶。當這些感受在內心來回激盪,與畫紙相處的過程中也成為自我對話的時間。此一題目精準的在基礎素描訓練的同時,嘗試引導作者面對創作人格養成中最主要的影響因子——原生家庭,最終伴隨書寫與公開評論時的自我反思,彷如集體心理治療般的讓每位參與者面對複雜的自我。

 

實踐建築系巨幅個人畫像於系所走廊做展示 學生的巨幅個人畫像於系所走廊做展示

  • 許棕宣老師組《誰生誰呀誰》

 

《肉身》由包涵宥老師設計,此一題目讓同學們以約五米五長、一米六寬的巨大尺幅,以灰階描繪身體的局部,此一課題除了寫實的自身身體觀察與繪畫技術演練,另涉及建築基礎訓練中重要的「比例」概念。另外巨大的紙張也讓同學們真實感受到超出一般平面創作的「重量」與「面積」,並在最終進行集體展覽時讓作品的展陳演練了空間性的體驗。是一個結合觀察自我、繪畫訓練與空間體驗等複合切面的綜合性課題。

 

約五米五長、一米六寬的巨大畫作掛在系館

  • 包涵宥老師組《肉身》

 

《麒麟送子》由顏忠賢老師設計,此一題目結合軟性材質立體造形的實作演練,以針線縫製做為培養心手一體的修煉,也藉由平面布料的立體成型過程,讓參與者體會立體構成的基本原理。題目並引導同學認識傳統民俗文化與傳說,透過民間藝術豐富的色彩與造型系統開發創作官能,接著進一步的將軟雕塑造型與自身身體相融,除了開發創作者對身體的感官意識,也透過影像及影片製作的演練,最終將整個創作轉進行為表演的空間展演訓練。

顏忠賢《麒麟送子》展覽

  • 顏忠賢老師組《麒麟送子》

顏忠賢老師設計的《麒麟送子》展覽正方形海報

  • 顏忠賢老師組《麒麟送子》

 

此一題目跨越民俗文化、工藝訓練與身體開發,提供了一體多面的整合式創作基礎訓練。上述三個創基課題雖無法代表本系三十年來諸位老師自「基本設計」轉進「創作基礎」的各種教學創新與課題實驗,但某種程度稍稍描繪了本系大一創基教學現下的概括面貌。這些富含各種切面並且精細整合的實作課題,企圖讓大一新生在短短一年內養成建築與空間創作的札實基礎,反映了教師們對建築教育深刻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