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王增榮老師身穿黑色上衣個人照


王增榮
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曾服務於漢光(漢寶德)事務所。曾參與臺灣多種建築雜誌的編輯、撰寫評論的工作,擔任過《台灣建築》總編輯。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至退休。現為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從事建築講座、旅行、策展等工作。


包浩斯德紹的教學大樓
包浩斯德紹 Bauhaus Dessau

 

從傳統演變至現代社會的歷史背景,以及其對於藝術與設計的影響為何?

史前時代的人類,因生活所需,開始製作許多物件,如器皿、建築,以及作為記錄用的壁畫等,隨著階級意識的出現,高階級者在各層面取得優勢的同時,他們也享受著經由專業者製作的較精緻的器皿,繪畫與雕塑也開始離開建築,戲劇、詠唱等也離開祭祀行為,成為獨立的藝術狀態。於是,產生了實用性與純藝術的區別。

隨著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的到來,在十九世紀,大量低價的工業產品問世。這個工廠生產的機制,由於對人與人性造成剝削,以及產品審美的簡陋,於是引起反省的聲音。

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是最早對現象提出批評的人,他主張重回與人相關的生產(創作)方式:手工藝。他的學生威廉.莫里士(W. Morris)呼應這個主張,開創了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意味著要透過個人創意與手工藝把藝術帶進日常生活。稍後的法國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則把這理念與創作推到了最高峰。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這個由拉斯金到新藝術的過程裡,拉斯金想要反的工業生產制度其實沒被反到,倒是反了「傳統」,傳統語彙被個人原創的風格所取代!同時,新藝術為了呈現時代的特質,工業系統生產的金屬材料也被大量用在他們的設計,成為新時代工藝的特色。

 

藝術工藝運動:Hill House
藝術工藝運動:Hill House

 

當時的工藝運動是否遭受批評?

有的!藝術與工藝運動,以及新藝術的產品,雖然主張去傳統化,自認為是現代,但是,其強調個人原創性與特定製作的關係,解放了工藝家的創作自由,卻又成為價格高昂的產品,只適合資本家、貴的消費,創作風格是改了,但仍然只有高階級的族群能消費,不能普及於一般民眾,等於風尚的改朝換代,對提升一般人的生活品質,毫無建樹,因此受到很多的批評。

到二十世紀初,德國藝工聯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成立,情況才又有改變。在觀念上,德國認為工業是未來不可抗拒的發展,但他們缺乏海外殖民地,粗糙的工業產品是沒有市場消化,於是,透過政府的出面,撮合了資本家與藝術家,希望創造出具高設計品質的工業量產品,創造新的消費市場。這是今天所謂工業設計的啟源,也成就透過量產品將審美帶入一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畢竟量產品的成本要比限量手工藝品來得低廉。


您提到許多藝術與設計的連結與對話,在包浩斯精神中,也有著整合式的思考,您可以與我們談談嗎?

包浩斯學院(Bauhaus),基本上是德國藝工聯盟的分支(藝工聯盟在一次大戰後,由於對發展路線的意見分歧,形成不同的發展支派),延續了藝工聯盟整合工業理性與設計原創性的理想。

包浩斯創校校長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他是德國藝工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葛羅培斯接續了藝工聯盟對科技的信仰,以及藝術與工藝運動以來的追求原創性的理念,在課程上放棄學習藝術史,他認為這是過去灌輸傳統樣式優越性的管道,會限制人們的想像力,包浩斯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創意,透過現代材料與技術的輔助。

包浩斯或許是自藝術與工藝運動以來,把美感、日常生活,與現代科技整合為一體的理想最後一哩的發展。

 

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宮
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宮

 

那麽,針對臺灣高中的基本設計方針,您有何建議?請您提供教師教學上可以的參酌方向。

我個人的看法,臺灣對藝術教育一向都以為是美術教育,以為要培養孩子的美感,不二法門就是送去學繪畫!而且,臺灣的教育有個普遍的現象是一向相信教了、學了,就是懂了,懂了就是把學了的記起來,記起來後再重複著做!

所以,我們目前的美感表現,要避免僵硬地複製著別人的成功作品,例如許多美化校園圍牆的漫畫,從迪士尼的老鼠到日本的小叮噹,充份說明我們只是「複製」而不是創造,這不是美感教育所鼓勵,也是典型的反面教育,將間接扼殺學生的想像力。

我認為美感教育著重的是生活環環教育,不是養成藝術家。繪畫或美術勞作的教育,常常會變成為技術訓練,但畫得像不代表審美力能力強。以前,在建築系求學時,問過一些同學為什麼唸建築系?有許多人的回答是因為很會繪畫,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應該學設計,其實,後來他們都發現,過去的藝術教育的繪畫是畫眼前看到的,而設計是畫眼前還沒出現的!如果沒有想像力,空有一身會畫圖的功夫,也是白搭!所以,美感教育的點應該是培養他們對身邊美好環境、空間、事物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以達潛移默化的效果。

如果作為練習,我認為應鼓勵他們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儘管在學習的初期,作品呈現不一定完美,也不要緊,重要的是看見他們的創意與自我坦率的抒發。

其次,閱讀是必要的,但閱讀不是要讀好、背好,然後照著去做。閱讀的要義是思考,作者的意見與經驗只是他山之石,他山絕非我山,所以,讀完該想的是如何站在前人的知識之上生產自己的創見,而不是變成前人的附庸。

總而言之,我期許高中基本設計的教育,能帶給孩子開放的視野與感受力,同時,創造一個能讓孩子敢於創作與表達自我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