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藉由報紙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友誼的重要,並且探討在疫情遠距時,如何保持友誼的連結。並藉由電影[腦筋急轉彎]片段欣賞¬,引導學生運用平板,設計出自己的童年玩伴,作品完成後一一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第七期——地球護衛隊》中的小主題「改變世界,從『小』做起 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這篇主題介紹五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他們因為氣候變遷的議題,自發性的做起了環保的相關運動。
透過《安妮新聞》為媒介不但能啟發同學對於美的認知,更能旁徵博引的引介國內文重要的新聞給學生。授課教師為國文教師,為提升學生在校定必修課「閱讀與表達」的語文能力與相關素養,教師同時也搭配《SDGs議題國寫指南》(龍騰版)一書作為教學素材,讓同學根據目次選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分別是「消除貧窮」、「消除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潔淨水與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與「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而本次成果報告僅擇一組「消除飢餓」進行分享。
延續上學期申請的安妮新聞重點閱讀文章(內外並行-探索自己的天賦一併介紹),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所在,達成自己的夢想,因此選擇第二頁(重新設計超人服)進行閱讀、討論及反思,從而設計自己的超人服,讓自己。
本課程旨在透過多元感官-「聽覺、視覺、嗅覺」探索校園與在地文化,培養學生觀察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美感智能AI技術、Canva共作、Padlet賞析、自拍拼圖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創新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強調性多元文化體驗與身體力行實踐價值觀。
本次計畫以15期《夢想》為主,搭配學科學習與各期相關刊物,讓學生自然而然將心中所思所想以圖畫搭配文字呈現出來,並能同理他人和輕鬆溝通互動。
利用本專欄引起動機,小組閱讀後進行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具代表性(或最喜歡)的神獸。繼而從事自創神靈或精怪。
透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將學會尊重與同理他人,並通過有意識地聆聽和閱讀,更加細緻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和同學彼此從不熟悉到熟悉,除了建構新的交友圈外,在日常相處中,難免也有和同儕相處的問題。利用安妮新聞第8期「友誼」的課程,配合一年級下學期雙語健康課程,從認識自己到了解朋友,進而找出自己和朋友的「相同」及「不同」之處,並思考自己如何成為別人的朋友,希望孩子們在小學生活中,更了解自己,也和朋友相處的更好。
本次運用安妮新聞報第十期中的情緒主題,希望帶領學生認識自我情緒及他人情緒。藉由刊物中的彩色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訊息,並試著解讀圖片中的情感及故事。
這門課程旨在通過閱讀「認識台灣的新觀點: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和「山海有靈,幻影蟄伏:台島神獸誌」兩篇文章,探索臺灣妖怪與神獸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面對未知的態度與解決方法。
在上到家鄉風情這課時,帶著學生去認識各個地區的特色,也會介紹到家鄉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並且會了解到家鄉的特產及形成原因,最後我們希望能培養學生透過實際行動關愛家鄉,培養愛護我的家鄉的情懷,也因為是社會課,因此介紹的多是臺灣既有的文化,再搭配上安妮新聞報紙,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國外的城市風貌,讓學生看到各家鄉不同的樣貌,也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
學生瀏覽安妮新聞夏季特刊後,請學生想一想第7頁的植物獵人中介紹的台灣原生植物中,有哪些植物是曾經看過的?又有哪些是在校園中可以看到的?對話後發現,版面中的九種植物只有三種在校園中可以看到。
透過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第七期的主題:地球護衛隊,帶領學生透過不同的範疇去了解環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從仿生設計去看大自然經過物種演化後的絕妙設計,也能了解因為工業化後的地球,有哪些是急於搶救的自然資源。經過一連串的專題分享後,啟發學生從自身做起,開始思考,對於環境,我能做什麼?
孩子對於夢想仍處在想像的階段,對於實際上如何達成,仍未有真正的體驗。透過安妮新聞第15期”夢想”單元中的「設立目標,只有你做得到」的各個具體例子,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許多和他們一樣也是學生的人,因為興趣而有了夢想,為了夢想而努力實踐與學習。結合綜合活動課程中的”學習桃花源”單元,再透過「夢想公寓」的圖畫,讓孩子能具體了解未來自己有可能做哪些工作,並透過小組討論,說出為了讓興趣成為工作要如何有效學習,並慢慢實踐到日常生活中,朝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
透過閱讀與體驗活動的關聯性,課程旨在建立起永續意識的基礎,幫助學生深入剖析人類對環境與生態資源的影響,並激發主動規劃和實踐環保行動的願望。在增進學生閱讀理解及批判思考能力之上,更展現信義學子身為地球公民的實踐力。
利用Vol.08友情專刊,思考自己的特質,及自己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如何讓朋友協助你,彼此激發競選的點子,生出不同的火花。高年級青春期開始,開始有自我認同與人際危機,帶領孩子利用選舉大單元的競選設計過程,一步步認識自己,並能更有智慧、更正向客觀看待自己的交友狀況,達到相對效益
聲音是經由人耳的構造,經過多次的能量轉換,最後由神經傳入大腦產生聽覺,人耳所能聆聽的頻率是有極限的,有些聲音聽得到,有些聲音聽不到,當我們靜下心來,是否能聽到平日聽不到的宇宙之聲嗎?閱讀報紙後,聆聽一行禪師的生活指引,跟著老師學會方便靜坐,讓感官獲得片刻的沉澱與休息,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認真呼吸、放鬆腦袋並學會好好走路,練習讓自己的心更專心。放學後參加一場Max Richter的音樂會-可以邊聽邊睡的《Sleep舒眠》、將《世界人權宣言》朗讀聲音編織到樂曲裡的《Voice聲音》專輯裡的 《All Human Beings》,還有改編韋瓦第《四季》的小提琴協奏曲《Spring 1》。引導學生寫下感受並貼在布告欄,分享彼此對於這場音樂會的心情。
透過5堂課進行師生共讀《安妮新聞》第8期,藉由沈浸式閱讀及分組發表,從不同視角看待友誼議題,抽絲剝繭探究友誼的意義,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尊重及對待方式,最後回歸到自己本身做深入探討。課程活動從近年較為新穎的議題著手,透過凱薩琳布里格斯的性格分類指標開啟師生共構跨領域美感學習,連結綜合及健康領域的認識自我及社會互動,藉由不同模式進行測驗,探索最真實的自我。
「我的夏日清單」配合暑假自主學習,先透過安妮新聞的「夏日清單」讓孩子們認識原來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也算是一種學習,打破學生對於暑假自主學習的想法。「ORIGAMI摺紙達人」先一起讀報過後,找出文章中的小知識,讓學生對於摺紙有近一步的認識,透做實際操作,嘗試摺出和報紙上一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