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海底博物館」與「海洋生態保護」為主題,透過閱讀與藝術創作,培養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懷與創意思考能力。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的〈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聽見「臺 灣」,進而連結社會領域的學習,用不同的角度閱讀與認識自己的家鄉,打開五感,好好聆聽我們生活的所在。
此課程活動第一部份利用第 7 期安妮新聞內容引起學生對於環境中垃圾的關注,引發對本主題的學習動機(真的是垃圾嗎?)
本次自然課在植物篇中與校本食農課程結合下,前兩週安排學生學習種植植物(黑豆及油菜),並觀察植物成長周期。
本學期的科技課單元為「科技的發聲」,主要介紹通訊方式的演進,從聲音通訊進步到視訊通訊,並介紹生活中常見的通訊設備及通訊軟體。
本學期藝術課以音樂為主題,課程中介紹了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讓同學們欣賞各種樂曲。
本課程以「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如果法老王也可以傳簡訊」為主軸,分為閱讀理解、符號應用、造字分析與評鑑創作四大主題,結合生涯發展與環保再生議題,啟發學生多元思考與創意表達,開啟「字」與「我」的對話。
透過實地踏查臺東杉原灣南礁,讓學生,以拍照、質感採集等方式認識珊瑚海洋的美麗與海灘上的廢材,創作校園珊瑚保育宣導的公共空間作品。
以「臺南400」為主題,透過攝影與光影藝術做出在地議題文創設計。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
透過自畫像,讓學生尋找個人特別之處,並運用切割、挖空、重疊、複製、覆蓋、撕邊甚至留白的技巧完成一件拼貼藝術自畫像創作品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
藉著設計廁所性別的標誌,讓學生觀察生活裡關於性別的色彩的表現,思考色彩與質感所賦予的意涵並能運用於生活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