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教育對這群處在資訊爆炸時代的學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結合安妮新聞的內容,了解如何辨別假新聞與打擊假新聞的重要性,並進一步學會釐清事實與觀點兩者的不同,在學習判斷事實真假的同時,更懂得尊重每個人擁有不同觀點的自由。
結合學生近期體驗到疫情(病毒)離大家非常接近的生活議題著手,期待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細菌、病毒,再進一步介紹生活中的微生物。
繼上學期生活課程第四單元「動物好朋友」之「我愛動物」的單元,讓孩子觀察小狗或自家寵物肢體語言的基礎上,讓孩子認識情緒的種類及察覺自身情緒與行為的關連與表現。
報紙閱讀、報紙迷宮遊戲、閱讀:安妮新聞-改變世界,從「小」做起、線上分享讀報心得
介紹安妮報紙、宇宙、星球,教導學生美術繪畫的表達與學習繪畫技巧。
自 109 年開始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造成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重大的威脅。透過安妮新聞閱讀討論,發現病毒、細菌如何影響人類生活,透過發想假設:如果有一天我們被縮小了,可以利用縮小後的科技來消滅病毒細菌,那有多好啊!
藉由探索生活中的花磚,培養與發掘學生生活中美感與探索的能力。此次課程讓學生用吐司代替之前課程的杯墊,將花磚的構成原理運用於食材上,把吐司作為磚底、食材作為花色,打造出花磚風格的吐司擺盤設計。
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先從教室單純的課桌椅配色練習入手,重新思考教室黑板色、牆面和課桌椅的顏色搭配,但仍聚焦在課桌椅的配色思考為主,學生利用色票練習選擇配色
希望學生理解結構的原理,利用木結構與美感的形式,搭蓋一座攀藤植物支架,並在其下栽種攀藤植物。
利用早修時間一起閱讀報紙,使用「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MSSR)法,持續不間斷閱讀,提供安靜閱讀的環境,此模式有助於培養閱讀習慣。
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男生與女生」的特質,進一步帶領孩子思考「自己」的定義,透過分享討論,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探討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差別?透過班級團體討論分享,釐清觀念、介紹「# Me Too」運動。
本課程以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做為課程核心,除了讓學生真實看見顏色外,也讓學生從自身的文具用品及教室裡物品的色彩,進而發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顏色。
學生模擬校園空間進行配色試驗,過程中加以評量,觀察其是否具備基礎的色彩計畫知能與美感素養。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構成為主的課程,透過此次課程,引導孩子從一開始透過觀察校園中樹木的安排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樹木及綠地還有道路配置位置與比例差異。
以構成元素轉換點線面為主。從讓學生好奇進而分析食物。以單一零食擺盤練習,然後配 2 種以上食物元素、粉、粒、線⋯⋯等構成。接著挑選搭配(形狀、質感、色彩),在一次次地重組食物物件、學習單(設計與計畫)的調整與學生分組討論,在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課程中有活動、實地採集、實作、講述、討論與引導,希望多方面能讓學生增加配色與擺盤的綜合美感思考。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
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比例美,再用比例不一的塊面和相同的文句,練習配置上去的感覺差異,筆記的尺寸和課本、書包的比例關聯,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大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