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校特色:(1)體育中學:學生均為運動員;(2)高強度的體育訓練:高壓訓練、專注於場上。在此背景下,本課程特別設計為一個讓學生慢下來、停下來、回到自身內在的空間,特別聚焦於:「運動員反思能力培養」與「運動員多元角色」。
本課程以《人生的可能性》為主題,結合閱讀、生涯輔導、美感創作,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發現自身多元的角色面向。課程名稱《生活角色:形形色色的我》,即象徵學生嘗試跳脫被定義的單一角色(如選手、競賽者),看見自己尚未被述說的情感與經驗。
第一節課聚焦於「閱讀作為自我反思的入口」。我們以第 18 期內容作為文本,教師特別設計學習單鼓勵學生以閱讀觸發自我覺察,透過文字找到個人經驗共鳴,引導他們將注意力從場上移回生活日常。
第二節課以「生活角色與色彩象徵」為主軸,學生繪出自己的生活角色組合,將不同角色對應為象徵性的色塊圖像,進一步從中辨識「最常被看到的我」與「最少被看見的我」,藉此覺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樣貌與心理狀態,進而增進對自我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目標
第一堂課
透過報紙文本,培養學生基本閱讀能力,包括:資訊的檢索、理解與統整能力,並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連結自身經驗,作為反思的起點。
第二堂課
- 覺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理解角色對自我的意義與影響。
- 思考當前的角色組合,進一步想像與規劃未來可能的角色轉換與排列,啟發自我探索動機。
教師課後省思
過去設計生涯系列課程,生活角色此概念多數是以一整日所經歷的各種角色組合。這次以圖文創作的方式,覺得更適合在本校實踐,以非口語、象徵的方式,看見學生的多元性與高創造力表現,也藉由創作,多了一個角度可以與學生對話。
例如:現代五項隊學生(圖一),在圖中表示五項隊是生活中的一個角色,而在角色內以不同顏色做象徵,其中淺藍色象徵「游泳」項目,而我進一步詢問:游泳為何出現兩次?他跟我提到游泳在五個項目中很常是關鍵,但也是他最弱的地方,希望自己可以補強。可以從中感覺到學生已經在創作中表達了兩個抽象概念:1.生活角色的次序、互動:生活角色的大小關係、優先順序。2.生活角色的自我概念:如何理解自己擅長扮演或是需更加強。相較過去傳統的知識學習,我發現在這次的創作,使我看見學生有更高層次的表達。
另外,更有一位學生表示,卑南族人也是一種生活角色(圖二)。讓我除了看見美感、輔導,更看見原住民學生背後的「文化認同」,是如何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也讓我進一步思考生活角色除了把自己分成不同的面向以外,似乎有「作為一個人」個人的基本核心價值,例如:文化認同、信仰認同、學校認同。
創作與表述反映出學生正處於自我認同發展的歷程中,開始察覺「我是誰」往往不是單一答案,而是多種角色之間彼此調整、排隊、甚至競爭的過程。課程中的圖像媒材與色彩轉化,提供學生一種安全且具象的投射方式,讓他們能在無需立即說破的情境下,探索內在角色結構與其心理重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