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校具有兩大特色:
- 原住民重點學校,校內學生高達 80%學生為原住民。
- 競技運動選手,學生均為體育生。綜合以上兩點,本美感課程主要側重在:運動心理、原住民文化。
第一節課,建立閱讀教育中的基礎能力:文本摘錄及檢索,希望透過本刊物讓學生沉浸在閱讀,進而從中養成閱讀基礎能力(例如:基本識字量、重點擷取等),建立閱讀習慣。
第二節課,以報紙刊物主題:「日常工具指南」,並連結第一節課,透過學習單蒐集學生的「好奇」,教師進一步設計課程:
- 介紹日常工具。
- 運動專項中的工具及發展史。
- 以排灣族原住民神話故事作為啟發:回到身體中,感官即為工具。
- 藉由輔導媒材-「改變卡」,具象化自身內在工具(例如:勇氣、改變...)作為面對新年度的內在工具。
課程特色:以學生的情意及認知為本位
- 學生知識起點為本位。
- 原住民文化為本位。
試著以「傳統神話中汲取靈感,以感官為工具,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與力量,為新年度注入無限可能。」
課程目標
第一堂課
透過報紙文本,培養基本的閱讀能力:檢索資訊、獲得資訊及整合資訊的能力。
第二堂課
- 瞭解自身專項的工具及運動專項發展歷史。
- 透過原住民神話故事,瞭解個人內在力量的運用。
- 連結自我,具體化內在潛能與力量。
教師課後省思
- 數位融入教學與閱讀素養:啟發學習動機的新可能
在數位教育政策推動下,教學媒體確實提升了學習效果。然而,長期的閱讀習慣是學生一生的重要核心素養。為此,我首次嘗試將《安妮新聞》引入課堂。當我帶著一疊厚厚的報紙和一台行動藍牙音響進教室,學生的目光立刻被吸引。播放音樂,改變學習環境,成功引導學
生進行閱讀和思考。
透過報紙的文本內容,不僅能補充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閱讀興趣。閱讀不再是單一的任務,而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樂趣』。
- 生活美學:發現日常中的美
在輔導科課程中,我們經常詢問學生:「你有什麼感覺?」或「有什麼想法?」多數學生最初的回答是「不知道」或「沒想法」,形成我在學中的困境。為改變這種現象,我們透過《安妮新聞》的內容,幫助學生覺察工具的使用方式,並逐步補充知識。這樣的過程培養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留意與觀察能力。
隨著練習的累積,學生不僅能察覺身邊的細節,還逐漸提升了對美的感受力。這種對「美」的覺察,當眼光改變,世界就展現出更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練習有助於增強心理健康,為學生帶來身心的平衡與幸福感。
- 文化回應教學:以身份認同為基礎,建立學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建立不僅包括對興趣、特質和價值觀的認識,還包含一個重要元素:「身份認同」。本校有兩大特色:
- 為原住民重點學校,約 80%的學生為原住民
- 全校學生均為競技運動選手。因此,原住民文化與體育選手的角色成為學生自我概念的重要部分。
為幫助學生探索自身潛能,教師融入傳統神話故事《排灣族-巴里的眼睛》作為教材,啟發學生透過感官體驗,發掘內在的力量,為新年度注入可能性。學生的反應熱烈,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分享:「這是我 vuvu(阿嬤)小時候跟我說的故事!沒想到老師會用它當教材。」這次經驗顯示,當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語言融入教材時,他們的自信心不僅被激發,也能重新找回對自我的認同。
在數位教育盛行的時代,閱讀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透過《安妮新聞》和傳統文化故事的引入,學生在熟悉的文本與語言中重拾自信,培養了觀察力、感知力和自我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