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千年美學:漆藝的手作溫度-漆盤設計發想

核心概念
  • 認識東方、西方不同時間、不同世紀的器皿造型及結構
  • 認識日治時期台灣漆藝的發展
  • 認識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漆藝藝術
  • 認識美感教育中「結構」和「構造」的構面,並能運用
美感知能
  • 課程中學生將可以探討運用紙張來製作器皿的結構和構造的方式
  • 課程中學生將學習到漆藝的製作工序與技法

課程概述

運用美感教育構面中的「結構」、「構造」指導學生製作能盛裝食物的器皿,並結合漆藝,改變原本製作器皿的紙張質感,讓紙張製作的器皿成為胎體,讓「漆」成為器皿的表皮,透過漆藝的製作過程,了解「漆」的材料特性,運用漆強韌的黏著性 以及硬度,來增加紙張做成的器皿結構強度,再透過拋磨、推光的技術,製作光亮的漆藝質感。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能運用折的技巧,讓紙張產生具有器皿支撐性特點的結構技巧外,也讓學生經由實地製作漆器的過程中,認識漆藝品,並能欣賞生活中漆藝品的美,進而將自己的作品運用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因為課程,了解家鄉傳統美學
  2. 能透過課程知道如何鑑賞漆藝之美
  3. 學生能透過實際製作漆藝,了解「美」堆疊的歷程,並能運用「色彩計畫」手法,製作具有美感的漆藝作品。
  4. 認識美感教育中「結構」和「構造」的構面,並能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操作時間較長,教師若能於一開學記著手進行此課程,有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漆器在「折漆」後的質感與色彩。

課程規劃
  • 01
    認識台北故宮館藏漆藝作品

    教師蒐集網路上台北故宮館藏漆藝作品以及當今的漆藝作品,引導學生從「質感」、「色彩」、「器型」方面說出漆器的美感,並比較現代漆藝作品與故宮博物院裡的漆藝作品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特點。
    1. 介紹漆樹的生長環境,漆樹汁液的彩及方式以及漆的種類:生漆、透漆、黑漆、色漆、面生漆、底漆特性。
    2.介紹漆的塗著方式以及每一層堆疊時需研磨的原因,以及研磨技巧。

  • 02
    認識器皿的結構及構造

    教師介紹學生認識器皿的結構、構造,並讓學生分析美的器皿,在器形或構造比例上的特色。

  • 03
    將一張平面的紙變成立體的器皿

    1.讓學生認識美感教育構面中的「結構」、「構造」構面,指導學生 將一張平面的紙,運用「折」的技巧,產生具支撐性的結構,再透過「黏」的方式,變成立體能盛裝食物的器皿。
    2.讓學生運用浸泡水以及明仙糊(將水及明仙糊事先混合)調製的液體,柔軟紙張的結構後,鋪在自己喜
    歡的器皿表面,等待紙張乾後作為漆器器皿的胎體。

  • 04
    從漆藝作品中分析漆的色彩屬性

    1. 分析漆藝作品中色彩的明度、彩度、以及色相。並探討好的漆藝作品色彩配置原則。 如:黑底紅漆、黑底金漆。
    2.有些漆藝作品中有貼貝殼、蛋殼、金箔、銀箔的表現方式,分析漆藝中不同質感或色彩的材料搭配一起
    時,產生的色彩或質感有什麼特色。

  • 05
    為作品作最出色的配色方式

    1. 在紙作成的器皿上塗著生漆、透漆、以及黑漆後,開始搭配色漆來表現作品的特色。
    2. 運用兩種以上的色漆,來塗著在器皿的表面以及底面。

  • 06
    器皿大觀園

    將所有同學製作的漆藝器皿陳列展示,請同學們從器型、色彩,來陳述作品表現的美感,並和原本為上漆時的紙張器皿比較,說說看漆器和紙張的質感、結構強韌度的差異,並陳述優點。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