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閱讀「一座花園締造了神奇友誼」文章,發想並思考自己的花園會是什麼樣子。花園裡面又會有什麼東西?再運用課堂所學的軟體運用,實踐於作品。拼貼作品完成後,再進行文字設計與編排。
本課程以環境議題為主軸,強調「閱讀」在培養公民意識與行動力中的關鍵角色。透過閱讀五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環保行動者的真實故事,學生不僅獲得第一手的環境知識,更從字裡行間看見他人如何以行動回應氣候危機、塑膠污染等全球性問題。
此課程執行於九年級畢業前,引導九年級回顧國中三年生活,搭配安妮新聞文本閱讀,並配合影片分享,引導學生情感交流,廣泛閱讀,並進行自我省思,最後能完成自己的感恩日記。
本課程為「安妮新聞報:設計你的校園空間」之濃縮精華版,將原四節課的深度實作,精煉為一節課(45分鐘)的「設計思考衝刺」活動。課程核心從「產出實體成品」轉向「點燃設計思維」,旨在短時間內引導國中生體驗設計思考的完整流程。
課程活動設計以「跨領域-在地」的主題式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做中學」的方式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與實作,讓學生從核心學科出發結合非學科學習內容,培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與素養。
運用卡牌(‘Habitat’及‘做我的情緒偵探’)、安妮新聞、繪本(‘我的32個臉孔’)、教學簡報、音樂、香氛、冥想等,讓學生以放鬆的肢體、沉靜的心情參與課程。
本次圖書館「心理韌性‧主題書展」圍繞著「情緒和心理韌性」,設計三項體驗活動。其中第三項應用《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設計。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的〈THE DOOR〉為核心教材,結合閱讀、思辨與創作,培養學生的語文理解力與多元表達能力。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如果我是一座冰山……」一文為起點,引導學生認識「冰山理論」,理解外顯行為之下,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內在需求與感受。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粉色和藍色:性別刻板印象正在摧毀英國年輕人的心靈〉為引導,帶領高年級學生認識生活中看似平常卻深刻影響自我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十期「情緒急轉彎」為核心,結合語文、美感與數位素養,設計出一套支持 SEL(社會情緒學習)五大核心能力的學習活動。
透過討論與寫作,學習如何具體描寫物件的外觀與細節,將個人情感經驗轉化為有深度的文字表達。
帶領學生認識地球的樣態,以及該如何保護地球。
孩子上台分享自己的夢想,並擬定夢想規劃書,鼓勵孩子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聚焦台灣鯨豚保育議題,引導學生從聆聽鯨魚歌聲出發,理解海洋生態系中每個生命的獨特價值。
幫助學生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認識資源回收及相關標誌,並實際操作進行垃圾分類。
課程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與閱讀素養,讓孩子思考拼貼的定義是什麼。
讓學生親自做一盆康乃馨送給最愛的媽媽或照顧自己的人。
以美感閱讀切入,引導學生從圖文探索多元城市議題,激發想像與創造思考。
透過模擬出版社編輯部的分工角,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與主題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