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實地踏查臺東杉原灣南礁,讓學生,以拍照、質感採集等方式認識珊瑚海洋的美麗與海灘上的廢材,創作校園珊瑚保育宣導的公共空間作品。
以「臺南400」為主題,透過攝影與光影藝術做出在地議題文創設計。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
透過自畫像,讓學生尋找個人特別之處,並運用切割、挖空、重疊、複製、覆蓋、撕邊甚至留白的技巧完成一件拼貼藝術自畫像創作品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
藉著設計廁所性別的標誌,讓學生觀察生活裡關於性別的色彩的表現,思考色彩與質感所賦予的意涵並能運用於生活環境中。
從在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學會運用木材製作物品,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感受「木」的質感之美。
將〈安妮新聞〉的閱讀經驗結合報紙主題、深化思維,回歸生活中的美學素養啟發。
「閱讀世界・創意啟航——美感教育 × 安妮新聞探索之旅」
課程從新聞的基本元素出發,帶領學生認識標題、圖片、排版及文字敘述的關聯性。
以「朋友」專欄的報紙,教導孩子與人、動物之間的相處,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實踐。
引導學生閱讀安妮新聞的文章,進行討論與思考,並繪製自己的未來藍圖。
以安妮新聞報紙裡的遊戲插畫圖卡,進行觀察與圖像故事的探索活動。
透過閱讀與色彩美感體驗,讓學生認識情緒的多樣性,並學會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