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的自我探索:卉而不廢——甲骨文植栽的生命微風景
以閱讀文本、安妮報紙與影片,讓學生思索自我與環境的關係,並鼓勵學生將環境永續的想法化為實踐。並且藉由廢棄物再利用,進行園藝植栽(兼有淨化空氣概念)與微型景觀設計,帶領學生實踐環境永續。
本課程名稱是以「臺灣聲音地圖」為靈感。耳朵總是24小時的在接收環境中的聲音,而每種聲音都能給你帶來不同的感覺或回憶上的連結!
本次課程活動聚焦於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自我探索能力,透過創新策略和文本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我認識。
以《安妮新聞》的「台灣聲音地圖」為主軸,融合國語課、表演藝術課以及視覺藝術課,讓學生透過對文本的理解、仿寫以及視覺作品的創作完成一齣舞蹈表演。
結合六大領域的課程搭配節慶及季節,利用五感感受來季節的變化,透過身體律動及以環保物品的裝扮將自己變成一個來充滿聖誕節氣氛的行動藝術品。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四期為導入,引領學生從閱讀中啟發思考與創意。重點討論繪文字的演變歷程,從古代甲骨文到現代表情符號的跨時代變化。同時結合電影俱樂部的猜電影名活動,讓學生體驗繪文字在現代文化中的應用。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人與自然逐漸脫節。盆栽是現代都會人試圖與自然連結的窗口, 藉由盆器擷取一小塊自然的元素,讓盆栽裡的植物,啟動了人類最深層的原始記憶。
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將從校園建築/空間攝影中啟發無限創意。以貝歇夫婦攝影作品為指引,他們將培養對校園建築的深入觀察和構圖技巧。隨後,將以所拍攝的作品為基礎,透過構成方式的轉化,第一步如何將攝影作品轉化成繪圖創作為首要挑戰。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以此發想課程以圖卡為主軸,結合文字創作、情緒表達以及運用科技分享的方式,呈現多元的創作寫作課程。
課程是從『我要佈展』這個終極目標出發,所以孩子必須思考自己辦展的主題、步驟、執行,因此就帶著孩子從做佈展計畫開始。
本教學設計以圖像為引,透過「安妮新聞」的豐富圖像,結合「看圖說情緒」及「基本情緒圖鑑」等資源,引導學生認識、辨識與表達情緒。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一、構成概念的建立;二、色彩與自我印象與配色黃金比例;三、排版軟體的介紹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這世界像場慶典,而我收到了邀請函!那麼,我們就一起參加一個慶典,先設計一張邀請卡,熱情的邀請自己吧!
《 AI探險家:物理科普的擴增實境之旅》是一個結合物理與美術的跨領域課程。
本次計畫結合國語/綜合與閱讀課程、以及本班原已施作之讀報教育和多文本閱讀教育、青少年人才培育計畫之計畫小達人,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並以融入後的實際作品呈現為主。
課程中主要帶領學生檢視學校空間配置,來對學校進行總體檢,空間、使用效能、安全等,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優質的校園學習環境。
結合四下水域環境的課程,透過安妮新聞水壩工程世家—河狸的介紹,了解河狸的生活型態,從動物特徵、生活習性、環境破壞一直到生態平衡等議題,做初步的了解。
本課程設計製作原住民編織布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原住民編織製作布墊,可以運用部落、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植物、葉子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原住民編織杯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