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讀報,了解工具對工作的幫助,並請學生思考上學/自然課程,所需具備的物品為何,從「上學好朋友」、「自然課好朋友」來探討所需物品。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風格、字級大小、字距與行距、留白與邊界等、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透過原貼貼紙和黑白灰塊面比例設計,實作海報版型設計,探索比例概念。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將每週三的早自習共讀時間與「閱推」活動相結合,向學生介紹《安妮新聞》。這項安排旨在透過多元且深入的新聞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能力。
本次情緒卡的課程設計為請學生畫出情緒圖鑑,接著透過互相分享、猜測來覺察該情境中可能會有的情緒。
生共讀安妮新聞第十二期,以安妮新聞為主軸,透過安妮新聞生動有趣的師生遊戲互動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身創意在日常生活中,並期望學生能在各項活動中展現。
本課程以「周哈里窗」模型為基礎,透過趣味學習單和互動活動,引導六年級學生認識自己,發掘潛在能力,並初步探索夢想職業。
She’ll Wear a Sweater to the Party
結合英文課程U6,在學習完服裝的許多單字後,接著帶入介紹「美感」的重要性及在生活中造成的差異,也讓學生對安妮新聞有些概略的基本認識。
學生將以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為基礎,設計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英雄服裝。鼓勵學生在校園內尋找可利用的素材,例如紙張、書本、塑膠瓶或自然資源(如樹葉、花瓣),並將其轉化為一套富有創意與環保概念的洋裝。
課程活動以安妮新聞第二期 vol2 海克爾的系譜作為學習材料,先引導學生閱讀封面的世界,這是台灣館在安古蘭創立七年來,第一位拿下獎項的台灣漫畫家。
這堂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的比較,探討新聞設計的初衷與表達方式。
本課程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情緒、學習察言觀色、掌握適當的發言時機,並運用「我訊息」技巧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課堂中以先從認識安妮新聞開始,介紹並讓學生接觸,再藉由分組共同討論出報紙的不同,再深論這樣的不同有什麼原因,藉此幫助學生提起興趣與認識報導文學。
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 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課程將從美感觀察開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和周圍環境中觀察各種不同的紋樣。透過這些 觀察,學會如何辨識、理解並欣賞不同的紋樣,從而培養對美感的敏感度。
以斗笠為主題物件,檢視共融元素,保留共同的文化價值,思考現代的需求,注入當代的美學思維,創造發想未來的新型斗笠,並運用走秀與口白的方式成果發表。
本課程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複習一年級時學過的美的形式原理─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均衡、節奏、單純等構圖方式,用色票、色紙剪貼,依照原理形式練習構圖法,經由到戶外觀察光影邊畫,與同學討論影子呈現符合哪一項美的形式原理,為後續小夜燈的製作有初步概念。
藉由這系列的課程,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紋飾藝術。因本校與印度學校締結姊妹校,所以從印度Henna彩繪藝術切入,讓學生認識其彩繪圖案的構成與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更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和體驗繪製Henna。
第一階段,課程以水彩四大技法與特殊技法為基礎,啟發學生創作的靈感,構圖於畫紙上。第二階段,讓學生採用手撕或剪刀劃破紙張,顛覆原有畫作,將原本完整的畫紙,化為不完美、不完整,換個角度欣賞破碎之美。第三階段,將碎片重新拼湊,融入個人美感的體驗,綻放出獨特的形態,勾勒出另一番風貌。
藉由「驚喜製造」等單元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重新喚回感覺與記憶,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再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現實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