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09 年開始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造成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重大的威脅。透過安妮新聞閱讀討論,發現病毒、細菌如何影響人類生活,透過發想假設:如果有一天我們被縮小了,可以利用縮小後的科技來消滅病毒細菌,那有多好啊!
藉由探索生活中的花磚,培養與發掘學生生活中美感與探索的能力。此次課程讓學生用吐司代替之前課程的杯墊,將花磚的構成原理運用於食材上,把吐司作為磚底、食材作為花色,打造出花磚風格的吐司擺盤設計。
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先從教室單純的課桌椅配色練習入手,重新思考教室黑板色、牆面和課桌椅的顏色搭配,但仍聚焦在課桌椅的配色思考為主,學生利用色票練習選擇配色
希望學生理解結構的原理,利用木結構與美感的形式,搭蓋一座攀藤植物支架,並在其下栽種攀藤植物。
利用早修時間一起閱讀報紙,使用「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MSSR)法,持續不間斷閱讀,提供安靜閱讀的環境,此模式有助於培養閱讀習慣。
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男生與女生」的特質,進一步帶領孩子思考「自己」的定義,透過分享討論,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探討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差別?透過班級團體討論分享,釐清觀念、介紹「# Me Too」運動。
帶領學生閱讀安妮新聞,打破對於報紙的既定印象,開啟學生的美感閱讀,提升視覺設計與生活連結的感受;不只欣賞,透過結合與自身相關的生活主題, 實際製作一版報紙,用視覺將圖文美感表現出來。
透過「安妮新聞」裡介紹的「基本情緒圖鑑」、「情緒探索地圖」、「看圖說情緒」版面中的圖案及豐富的顏色,學生將情緒轉換成線條的想像力創作,嘗試具象情緒的連結與隨心創作。
教師針對報紙內容,與學生討論分析此新聞主題中, 要傳達的主要內容與版面設計具有那些美感要素。 透過選擇不同主題安妮新聞,進行詳讀,分析不同單元的版面安排、色彩、文字及落版與傳達的內容。 最後排版成一件具個人風格作品。
藉由讀報知識,搭配健康課和社會課談到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問題,增加學生對環保議題的認識。採取小組閱讀的方式分組進行不同主題的閱讀。
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室環境的探索,並將環境、本課程以不同事角觀察環境開始,引導學生趴在地上、躺在地板或是趴在桌子上往下看,教室有沒有長的不一樣。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不只是視覺比例的改變,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改變。最後利教室課桌椅的桌腳,個別畫上縮小比例的建築圖案,讓教室的地板上呈現一幅「躺在地板上才看得到」的城市街道景觀。
從自然形式與人為生活中,來認識色彩美的形式原理。透過食材顏色與容器質感搭配思考,完成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擺盤,討論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課程設計將學生生活中食用的食物作為測量物,讓學生觀察食物的造型特徵,以利於學生之後描繪的精準度。課程中加入了3D列印的技術,先畫出縮小比例的食物,從平面進階到立體的的圖形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從認識校園中的花草樹木開始,討論校園植物的種類、花季色彩、果實、種子的不同樣貌,撿拾果實與種子,感受校園植物生態之美。老師介紹利用種子創作的作品,並解說如何運用構造方式,組合出「種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