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提升收納及空間規劃的概念。從改善自己的抽屜開始,進而改造教室環境。
觀察自然界生物,從比例結構與構造切入,了解其組成要素,開發出有美感之人體護具。
運用組字構成,思考與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之間的關係,提出社區招牌的創意構思。
觀察生活中構造的應用,了解基本原則,創造出符合力與美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從器皿觀察分析紙張特性與功能的關聯,透過手抄紙與異材質重製,連結自身經驗。
採擷校園建物剪影、收集校園植物押花,利用藍晒與投影觀察人工與自然的造型構成,最後雕刻自行設計的圖形進行投影。
引導試驗結構與力的關係,透過立體單位結構的命題,理解虛/負空間的動態關係。
以組件拆解的遊戲,體驗構造物的工具意義與造形的關係,整合構享空間美感力。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先從光線去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學習色彩的搭配。再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搭建色彩隧道。
從生活中觀光地圖、平面廣告、書籍等文宣找到的構成元素,並帶入infographic資訊視覺化概念設計。結合AR技術,擴增地圖的功能及感受,將藝術知識、表現過程與完成作品整合於生活實踐中。
本學期介紹「美感構面」中的「構成」,期望學生利用「構成」原理,用紙張和保麗龍球設計出適合本校的公共藝術。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 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帶領學生使用觸覺、視覺觀察質感。自然物、人工物,也可以是自己製作的創造性質感,並在最後全班能共同製作幾組質感拼布。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以學校植物生態為主題,透過認識校園的課程,提升對於校園的認同感。此課程主要讓學生從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自然觀察」開始,由花草植物的排列構成引導到手提袋印花的佈置與擺放關係。
運用植物染為主軸,讓學生了解染料的製作流程、色彩的色系變化,了解在地染材植物及其應用,並強調天然、環保的概念。
感受校園空氣草香蟲鳴鳥叫操場熱情氛圍校舍光線美好,蒐集色彩及感受,教授色彩構面單一色調調和及衝突色調調和,作為美感秩序教學的工具,學習手機軟體分析色彩,教授環境色彩的歸納。
本單元學生將從日常中的觀察,紀錄營養午餐吃的方式,進而提問是滿足飢餓感的「吃」?還是兼具美感的「品味」?這之間的差異關乎餐盤中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