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去發現、實際探索校園及糖廠的植物、種子和樹皮等方式去認識不同的質感特性,並透過觀察(眼睛的觀察)和收集和觸摸(手的真實觸摸)去感受生活中的植物美感與呈現。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藉由藍染基本樣式設計的基本要素,介紹「構成」這個構面,老師進行課堂範例教學, 學生可先在布上設計構面,練習平面構成。
透過自然學習比例、維特魯威人體圖以及多肉植物或蕨類書籤實作,因而須學習觀察植物的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組合時將運用結構等構面。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
學生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鑲嵌或拓印在水泥表面,呈現水泥器皿質感。
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結合質感、構成概念,運用幾何圖形、文字、詞句排列製作質感圖像手工書。
藉由材料的造形剪裁、色彩配置,使學生從美感構面中體會「質感」面相的學習中不但學到欣賞花卉姿態之美感,也能體驗不同紙材的質感特性,並感受立體紙花創作過程之樂趣。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
介紹構成的定義用黑白將構成作簡易練習帶入基本型設計與重覆,用筆刀雕刻軟質橡皮擦手作方式設計基本型,帶入構成的應用,重複重組花紋。
蒐集各種紋路質感紙材,依據自己的性格特質,為質感杯搭配適合的紋理杯墊。
開啟學生從考卷的機器紙材探索質感到手工紙材,做一系列的紙質探索。一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會隨著生活經驗累積增加而豐富。
從日常現成物分析融入五感體驗,並試著用文字及圖像描述,並結合構成概念創作具質感意象的美感作品。
「花器風景」課程設計是處理花器與植栽的對話關係,讓孩子體會美感是一種生活實踐,透過長時間對美的關注與選擇,積累而成的素養。
認識質感後進行校園質感蒐集,並將質感轉化發展校園特色產品。
觀察校園植物的生長序列及數量,了解比例的數字概念與排列構成方式。透過採集、編織的方式製作花圈的基座。將乾燥完成的花、果、葉依主從關係組合在花圈中。
透過校園採集,將質感肌理及物件拓印,把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運用文字表達,讓全班共同建立材質質感—情緒資料庫。
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