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美學電子書裡關於質感的內容,引導學生分辨之間的差距,討論質感中「視覺」與「觸覺」可以被細分描述的「名詞」,選擇「木」材料讓學生分組討論要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探索與觀察校園,發現環境中不同類型的質感;覺察材料特性,學會使用工具創造出不同質感表現的作品。
「質地造就美感,成就功能」,為質感構面的中心概念,觀看這個世界,大自然與人造物中的材質琳瑯滿目,各有各的觸感、功能,成就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美學。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卻因生活的忙碌而無法自在親近自然,利用這個課程,將微觀森林帶到我們的生活日常,讓學生認識植物與美感的連結性。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
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去發現、實際探索校園及糖廠的植物、種子和樹皮等方式去認識不同的質感特性,並透過觀察(眼睛的觀察)和收集和觸摸(手的真實觸摸)去感受生活中的植物美感與呈現。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藉由藍染基本樣式設計的基本要素,介紹「構成」這個構面,老師進行課堂範例教學, 學生可先在布上設計構面,練習平面構成。
透過自然學習比例、維特魯威人體圖以及多肉植物或蕨類書籤實作,因而須學習觀察植物的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組合時將運用結構等構面。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
學生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鑲嵌或拓印在水泥表面,呈現水泥器皿質感。
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結合質感、構成概念,運用幾何圖形、文字、詞句排列製作質感圖像手工書。
藉由材料的造形剪裁、色彩配置,使學生從美感構面中體會「質感」面相的學習中不但學到欣賞花卉姿態之美感,也能體驗不同紙材的質感特性,並感受立體紙花創作過程之樂趣。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
介紹構成的定義用黑白將構成作簡易練習帶入基本型設計與重覆,用筆刀雕刻軟質橡皮擦手作方式設計基本型,帶入構成的應用,重複重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