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中感受比例之美,並了解何謂「同質異感」。
讓學生設定杯墊使用情境,思考後進行合宜質感的水泥磨石子杯墊創作。
藉由蔬果拓印、紙張與粉彩、墨彩的觀察,複合紙材拼貼擴增學生質感資料庫,將美學素養運用至生活之中。
學生針對封面紙質去尋找合適的紙材,進行標題與封面圖案的設計。
學生設計多面體盆器並製作盆器,挑選植栽搭配,呈現每個人創作的獨特氣質美感。
透過校園材料分類、吐司的包覆練習及水晶膠吊飾設計,使學生建立質感資料庫。
將校園中的斷枝打磨拋光或打花,體現出木質維度,感受其內外的樸質感。
學生從複合質感多樣性中尋找舒適性和目的性的材質,結合美感進行花器設計創作。
藉由牛奶紙漿製成的手抄紙,運用知識與技法操作,創造出所選用的質感形容詞。
透過美感踏查並分析質感元素,創作個人拼盤,於校園空間佈展成為質感打卡牆。
同學以紙張拓印校園不同區塊的環境紋理,轉化為圖像的設計,製作校園的藏寶圖。
針對質感的認知、意象並進行自我的省思與討論,先分析質感的觀感,建構孩子理性的質感美感分析能力。
介紹美學電子書裡關於質感的內容,引導學生分辨之間的差距,討論質感中「視覺」與「觸覺」可以被細分描述的「名詞」,選擇「木」材料讓學生分組討論要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探索與觀察校園,發現環境中不同類型的質感;覺察材料特性,學會使用工具創造出不同質感表現的作品。
「質地造就美感,成就功能」,為質感構面的中心概念,觀看這個世界,大自然與人造物中的材質琳瑯滿目,各有各的觸感、功能,成就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美學。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卻因生活的忙碌而無法自在親近自然,利用這個課程,將微觀森林帶到我們的生活日常,讓學生認識植物與美感的連結性。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