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室布置為例,讓學生理解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規畫出有秩序的公布欄配置。
應用隨手可得物件為創作原料,營造美感空間為最終目的,兼顧發現、探索、應用三個層面。
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
練習以格線分割的構成方式處理多照片與多文字的版面,透過統整照片排列方式及顏色完成練習。
運用構成的形式製作明信片及筆記本封面,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圖形,搭配色彩意象,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色彩表達。
以構成為主要概念,讓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到各種構成方式,體驗不同的構成原理如何形成物件與畫面。
生活環境對於美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讓學生去重視並體驗每天接觸的教室環境的美與不美。
運用構成的形式製作明信片及筆記本封面,學生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圖形,搭配色彩意象,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色彩表達。
本課程由擺盤料理教學,發掘元素之間的關係和背景間的和諧性。
以秩序出發,進行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整齊收納的秩序美感,使學生歸納出秩序美組構法則。
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讓學生思考圖案構成,練習排列成具有秩序性的美感畫面,並印製以秩序為主題之連續圖案構成的明信片。
藉由家常菜的構成創作,讓同學從任務中的討論與分享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
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美感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本課程設計希望透過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課程之進行,幫廢棄玻璃瓶找到新用途,賦予新生命。
生活中充斥著各式文宣,無論是廣告、房產或是選舉,這些版面設計多帶有目的與訴求,但是在視覺上是否令人感到舒適或是引人注目?在功能上是否真能準確地表達訴求?又或者只是一張又一張訊息雜亂無章的垃圾製造?
高一學生新的階段需要新的學習環境,希望利用第一個單元需要設計教室的機會,讓學生觀察現代藝術中的構成與色彩美感,並應用至每天都會接觸的學習環境中。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