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校園 MEET COLOR!
「校園MEET COLOR!」課程發掘校園色彩,參與式活動。三階段:1.「色彩與AR」規劃房間色彩,結合安妮新聞 vol.05和app〈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的AR。2.「色彩採樣與分析」在校園找色彩,app做5色彩分析,感受色系變化。3.「色彩圖形設計配置」用五色調色,製作色彩積木,設計圖形,注意色彩比例。增加色彩選擇、搭配與應用能力。
基本設計 (高二跑班選修)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食色・器也
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多元感官的色彩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感知色彩的多樣性。練習以文字描述色彩,透過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感受色彩。蒙眼體驗啟動其他感官,理解視障者的世界。累積實際經驗,真正「看見」色彩。認識、感受、聯想、探索多樣的生活色彩。
室內空間色彩計畫
學生經歷校舍補強、風雨操場粉刷等改造,色彩轉換影響美感,部分配色改善效果,有些則糟糕。課程引導學生觀察現有配色,比較教室氛圍,以自己空間創造美感,應用在牆面、地板、窗簾與床包。3D立體呈現實體改造,想像接近現實。
三重印象重構
生活空間中的藝術美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探索人孔蓋的設計演變與圖樣,揭示自我與城市的關係,深入認識城市特色。課程以色彩與構成為主,透過探索家鄉三重的特色景點,增強學生對地方的認同,並以人孔蓋圖樣設計為靈感,重新塑造對家鄉的印象,創作出美感的排列組合。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之書。這次課程期待以手作木刻凸板《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突破傳統框架,圖繪龍潭展現包容異質與連結圖像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斷變動的時序中繪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課程引領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人文關懷、熱愛海洋,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行動,喚醒學生對海洋的認知,增進海洋素養。介紹藝術家創作表達對海洋的感悟,近年有更多藝術家參與海洋祭。藝術家以社會參與展現公民責任,學生理解展覽已轉向人與環境互動,甚至地方居民參與振興。從自己做起,藉藝術與朋友分享相互理解。秉持觀察、理解、創造的快樂理念,設計能幫助生活的物品。課程啟發學生思考設計,追溯客家藍染技術,結合皮革共創獨特物品,讓包裝與眾不同。手刻板、自製零件工具、軟體繪製3D圖,3D列印個人皮革壓花,透過製作、壓印、上色技巧,遵循美的原則,完成物品設計。
圈住美好祝福
學校校地廣大,綠意盎然,生態豐富,被譽為桃園市的綠肺。漫步校園綠地,細心觀察,能發現大自然的驚喜與感動。若不睜開眼睛,錯失美好的寶藏。透過課程設計,讓師生慢下來,欣賞校園自然環境,感受時令變化與自然對話。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撿拾美麗的果實枝葉,體會自然的色彩與造型之美。小組合作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色彩搭配與構成原則,轉化知識為實踐。在秋冬季節,利用校園素材,親手製作獨特的花圈,蘊含情感記憶,傳遞溫暖祝福。
美感光・隅・構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光的空間練習
109-1實驗課程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題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光學基礎知識,以色光調色為實作項目。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顏色等內容,教授燈光設計相關知識,轉譯光線美感。課程分三部分:感受與理解光線的空間感受;描述與分析光線狀態並歸納設計參數;再現與詮釋微縮模型,調整參數呈現光影氛圍。
屋・言
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