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大稻埕上的味覺色票
『你覺得大稻埕是什麼顏色?』從迪化街水果乾的色彩調查開始。透過對食物水果乾色彩的觀察,以色票來對應與擷取顏色,是把日常食物像素化的一套編碼動作,學生可以將水果乾色彩從中萃取出的各個單一顏色之後,再排序成連續的色階,將極簡化的顏色操作,轉變為色彩美感體驗。讓色彩同時豐富學生對於味道與在地記憶的領域。
校園色彩偵查隊
學生先從生活周遭蒐集主題色系的色彩相關物件素材,增加辨識色彩的敏銳度。學習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藉由分析各大企業的色彩意象,了解色彩與心理屬性之關係,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色彩系統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組成「中和校園偵色隊」,針對校園空間進行色彩蒐集採樣紀錄,並針對校園色彩意象進行實作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