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SDGs 宣傳大使-資訊構成與海報設計
校內圖書館結合SDGs書展,設計美感創意課程。透過視覺圖像學習,掌握資訊重組與海報設計,表達對環境的關心,成為地球宣傳大使。學生分類重組17個目標,用架構圖統整組織。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目標,蒐集資料,用心智圖整理,並以資訊圖表呈現。海報設計融合圖像創意,提升美感與傳達效果。
木設計
課程延續前學期「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概念,引導學生觀察改善生活環境。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透過色彩、質感、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以木材及木工技巧完成教室改造計畫,實現環境改善。
Faces Montage
以名作〈蒙娜麗莎〉介紹肖像畫,結合「畫伯 AI」App認識不同流派特色。利用立體派分析、拼貼進行攝影肖像畫。課程包含素描、數位軟體、攝影和拼貼體驗,討論比例、構圖和神韻。結合數位技術展現肖像畫新詮釋。
校園八景
從浮世繪「神奈川衝浪裏」認識江戶時代市民,富嶽三十六景到基隆八景。以「校園八景」創作,結合版畫概念、構圖、色彩,提升美學能力,培養觀察力和學校認同。結合語文與設計,展現創意與感受生活。
我的房間自己來
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色彩訓練後,這學期以設計自己的房間為切入點。先觀察自己的房間,再實際帶學生到島上其他觀光景點的內裝潢。回到學校後,學生分享感想,欣賞各種室內裝潢風格(工業風、北歐風、鄉村風等),歸納各風格常用的顏色和裝飾元素。最後,使用鞋盒大小的紙箱,學生根據所選房間風格的顏色,設計自己的房間。在學期末進行發表。
點點藏起來
學生學習色彩後,設計自己房間,觀察其他景點潛入學生考察內裝。返校發表感想,欣賞各風格裝潢(工業、北歐、鄉村),學生整理風格常用色彩、配飾。最後用鞋盒設計房間,學期末發表。
構‧不構美
利用美感電子書的結構資料,介紹自然和人造結構之美。以宜蘭的案例討論斜張橋和鋼鐵森林結構。利用餅乾堆疊探討結構中的「疊高」要素。進行不同材料的A4紙結構測試,設計能承重飲料罐的紙橋。欣賞現代橋樑設計,試搭達文西橋並討論設計草稿。進行紙卡橋製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並結合建築單元完成地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