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體驗天然設色與應用為主,經由茶文化的認識,從不同品種的茶,理解多元的在地色彩與對生活環境共生永續的理念。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了解擺盤亦是種生活、設計、知識與樂趣。
以比例為主軸,引導學生發現空間的視覺變化,與建立秩序感的過程體驗。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並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
學生經由實地製作漆器的過程中,認識漆藝品,並能欣賞生活中漆藝品的美,進而將自己的作品運用於生活中。
藉由視覺圖像設計原理帶領學生進入視覺圖像語言的世界。學習單與小練習,讓學生學會操作視覺圖像語言,最後並應用於海報設計向世界發聲。
透過此課程探索與發覺藏在條紋中的比例秘密,引發學生開始在乎比例美感並將其多元運用於生活。
本計畫以「構成」構面為主題,讓學生練習用主導色調及輔助色調搭配新圖樣探索,並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與色彩搭配。
學生從學校建築去觀察縱橫結構線。再從建築中獲得的比例靈感作為參考,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
「以竹映光」之課程設計,一年級為杯墊組件;二年級為組合各種大小構面,結合自然領域光學單元,串起竹影,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之物件。
本課程從瞭解資訊圖表的基本概念,到認識視覺設計師的資訊圖表作品。結合自身經驗,分析、整合,製作成具有美感的「履歷資訊圖表」
引導學生認識纖維線材、編織藝術、葉拓敲拓染技法,使用生活周自然或回收素材編織器具,延續物命環保愛地球。
薄薄的一張影印紙要如何改變它的結構呢?撐出一個高度找出方法,體驗紙張結構的力與美。
本課程以先關注食材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美感的構成進行食物擺盤。
金屬加工之飾品的創意手工藝使用金屬線和多媒材,以工具來創造具有結構和美感的線編織作品,以外在和內在相應的藝術心理帶入課程解說。
質感指的是對象物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觸覺及味覺的體驗;接下來針對自己的媽媽,製作適合給媽媽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最後引導到生活 中各式生活物品質感的討論及反思。
本課程引導學生調出苑裡在地景點與人文的專屬色票,希望藉此內化學生心中的美感與家鄉情懷。
以「花磚」為主題帶入課程,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時光的回憶中,並且認識用磁磚去裝飾的生活環境美學。
以點的特性做大小、形狀、顏色變化;線的疏密曲折變化;面的重疊、平行、交錯做豐富的變化,進而練習個人學習檔案裡自我介紹的版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