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活紙製用品的紙質探究,撕開紙製品,觀察不同紙品破裂面的紙纖維差異,並製作不同質感的紙漿燈罩。
以花磚圖案作為生活色彩的呈現,探索色彩的象徵意義,將代表色融入拼貼設計,具體呈現花磚圖案。
以原住民族服飾為主題,著重觀察服飾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形,探討其文化象徵與意涵,運用所學的設計原理進行紙膠帶平面設計。
以臺南老屋欣力為主題,帶領同學觀察校園、巷弄,以回收紙作為紙漿主要材質,讓學生以手抄紙方式構成磨石子文創商品設計。
課程以廁所識別LOGO做為出發,結合性別平等議題,引導學生認識LOGO設計與美的形式原理,經由小組討論、發表強化學習。
從校園空間為起點作為轉印印章線條設計,結合雙語教育介紹構成觀念,思考明信片、書籤書寫設計與印章的版面構成。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帶領學生以手機紀錄嘉義公園人文與植物生態,透過色彩分析、使用Canva編輯的嘉義公園色票進行拼貼創作。
結合在地信仰虎爺與石虎保育,從生活信仰到生態保育,利用信仰的色彩意涵完成立體雕塑。
透過鐵窗花設計,學習「構成」概念,並把設計成果以卡典西德孔版印染手法印製於帆布袋上—揹在身上「袋」著走。
以藝術觀點討論國際衝突,透過鑑賞與設計,根據自身對於戰爭的感受進行上色,作品將能呈現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及運用與基本構成。
改造一張平面紙變成千年不朽立體器皿
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以身體演譯場景,達到與歷史「共時」,運用美感在剪影疊加中創造出一種光景。
觀察自然物、製作畫筆與自畫像創作,結合自然與藝術,培養繪畫技巧與欣賞力。
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結合視覺傳達與環境議題,培養創造力、設計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環保理念。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設計「孩童專屬椅」,從需求分析、草圖設計到模型製作,並進行測試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