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藉由色彩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對應,對情緒有更明確的理解。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色彩單元,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後,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配合明度與彩度,並融入減塑概念,使學生利用自然植物和食材做結合,學習搭配出無塑的自然風餐盤設計。
觀察生活中質感所代表文化意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質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
透過社區走讀,引領學生觀察、發現與感知生活周遭的色彩,進而探討環境中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意涵與文化意義。
此次美感課程先帶領學生將線材藍染不同深淺的藍色,然後再將這些線材編織成小飾帶,體驗從線到面形成成品的過程。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人與自然逐漸脫節。盆栽是現代都會人試圖與自然連結的窗口, 藉由盆器擷取一小塊自然的元素,讓盆栽裡的植物,啟動了人類最深層的原始記憶。
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將從校園建築/空間攝影中啟發無限創意。以貝歇夫婦攝影作品為指引,他們將培養對校園建築的深入觀察和構圖技巧。隨後,將以所拍攝的作品為基礎,透過構成方式的轉化,第一步如何將攝影作品轉化成繪圖創作為首要挑戰。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一、構成概念的建立;二、色彩與自我印象與配色黃金比例;三、排版軟體的介紹
課程中主要帶領學生檢視學校空間配置,來對學校進行總體檢,空間、使用效能、安全等,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優質的校園學習環境。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風格、字級大小、字距與行距、留白與邊界等、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透過原貼貼紙和黑白灰塊面比例設計,實作海報版型設計,探索比例概念。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 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