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視覺傳達要素,並透過草圖繪製,嘗試將文字與圖像進行排版練習。
至校園周遭進行文化資產社區走讀,分析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色彩的異同,運用材質與配色概念重構街道景觀。
構出校園,造化自然─走出校園,探尋山徑植材,編造出地方印記小物
於學校在地自然環境赤牛嶺進行編織植物採集,讓學生探索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的編織技藝。
觀察生活周遭的磚造物,初步了解磚砌技術與構成與結構,以隔熱墊、盆栽為成品設計,達成綠化環境的目標。
從「痣相圖解」、「相由心生」等課程引導學生觀察五官特徵,導入色彩構面、重新組構臉型,思考色彩與自我的關係。
透過織品工藝和魚網編織的學習,探索生活中線與線、物與物之間的連結。
運用隨處可得的織品與纖維素材,藉由穿織與編織的技法組合,覺察協調或特殊的紋理構成和色彩配置。
以「西北雨」一文的圖像元素,結合語文、視藝與理化跨域,從大武山稜線的觀察、雲的形成等進行創作。
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
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前所思考的要素。
以世界珊瑚礁日與世界海鳥日為主題,以搓針代替畫筆,羊毛代替顏料,再現珊瑚之森、海鳥之境。
藉由巧克力球的設計,透過質感概念的引領,開啟學生另一扇體驗美感感受之門。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觀察校園周邊環境,建立環境意識,藉由垃圾議題、植物探索等提問,融入相關概念設計環保提袋。
以瓶裝水的包裝為主題,讓學生練習圖文定位設計,並進行拍攝、海報設計以倡議水議題。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教師利用自製的質感教具讓學生進行質感意象訓練,並以手邊現有的材料設計符合物品的質感收納盒。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