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本課程希望從學校環境中的質感觀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自然物與人造物中探索質感。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接近生活的美感教育設計,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色彩、質感、比例、構造等美感目標。透過彩繪個性化環保袋,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實用性的相結合,也讓藝術美感成為手工藝產品增加價值與文創的重要功臣。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從日常周遭的建築、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分析討論結構物件與環境的關係。並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撲克牌建築作品,進行卡卡疊實驗。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學生利用手繪色票完成蔬果明信片,配合排版教學加上slogan,行銷當季蔬果。
學生從色彩感覺心理堆疊出概念,以桌上物品做提問,思考色彩玄妙之處。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學生將口布以植物印染,並透過不同的摺布方式跟染色產生布面印製構成效果。
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後,運用手機APP進行圖像性的質感創作。
學生理解到比例有許多的音樂性與節奏性,能使其融入生活中。
將本校陶藝特色課程中之陶瓷創作與epoxy結合進行異質相生—紙鎮創作,作為學生質感美感試驗。
學生利用油土蒐集3種以上質感拓印,進行翻模及水泥灌模,完成質感水泥文鎮。
使用各式植墨染素材設計個人手工紙,讓學生製作手抄紙並完成個人手札作品。
學生使用豐富色彩的紙膠帶,貼出擁有自己代表色且色彩層次變化多元的花。
學生將台灣鳥類遊戲牌卡融入半島桌遊地圖,觀察「色彩」在半島桌遊中的關係。